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市民大讲堂 | 龚晓峰:创新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关键

 日期:2024-11-05   来源:晶报APP

  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而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先锋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0月27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峰,带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实践”主题演讲。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龚晓峰认为解读的起点是“新”字,关键是“质”字,落脚点是“生产力”。

  龚晓峰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特征。首先,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最后,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搞钱文化”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龚晓峰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深圳经济成绩单依然亮眼。2023年深圳市GDP达到3.46万亿元,增速6.0%,这是继2021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2022年突破3.2万亿元,2023年再创历史新高,高居全国第三。这充分说明深圳经济发展的韧性十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深圳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深圳首次跻身“万亿元消费城市俱乐部”;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4万亿元,连续2年占GDP比重超过四成;创新能力提升实现突破,R&D(研究与试验发展)占比是全国平均的两倍多。

  深圳凭什么?龚晓峰指出,深圳抓住了“六大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创新驱动的机遇、深港深度合作的机遇。

  “‘搞钱文化’,实干很关键,我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核心的一块:贡献和报酬基本成正比。”龚晓峰称,“搞钱文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是“有形的手”,市场是“无形的手”。在他看来,一个地区比较理想的是“小政府、大社会、强企业”的格局,政府不能无限大,而是要做有为政府、有效政府、高效政府。各级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要强,专业化能力要强,与企业的对话能力要强,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虚心听取企业意见。

  龚晓峰举了深圳四个“22条”的例子。1995年7月深圳全市科技大会之后3个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经济质量提高,加快深圳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旧“22条”。

  1999年9月2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支持,引入风险投资。俗称“新22条”。“深圳的风险投资也成为全国的标杆,科技和金融结合,深圳在国内做得比较早,也是比较好的。”龚晓峰说道。

  2019年7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深圳市科技计划受理政策方案》,形成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类科研资金、五大事项、二十四个类别”科技计划体系。龚晓峰称,“科改‘22条’,项目‘悬赏制’、经费‘包干制’,在全国也是率先的,科技计划引导和支持提高创新能力。”

  2023年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政策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政策试点新一批22条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深圳扬长不避短,建设产学研用协调创新体系

  深圳能取得如此成绩,龚晓峰认为是得益于“扬长不避短”。

  龚晓峰称,深圳的短板是“一基四高”,即基础研究、高等教育、高端医疗、高端人才、高昂房价。近年来,深圳聚焦高科技,补齐短板,建设产学研用协调创新体系。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22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25%,首次超过全省(6.9%)和全国(6.5%)平均水平。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1%,是全国平均的2.2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独特的真正以企业为主体的“6个90%”创新体系。深圳连续4年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一,国内专利授权量达23.51万件,连续6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首位,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首位。同时深圳把建设人才高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过去10年新增8所大学,大幅提升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努力发挥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而在龚晓峰看来,深圳的长板则是“三种精神”和“三种环境”。“创新精神是第一位,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还有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三种环境”是指“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环境、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相对一流的营商环境。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熊彼特讲了五类创新: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创新。我个人认为,深圳有‘十种创新’。”龚晓峰称,这“十种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园区创新、文化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背景下深圳如何打造“新特区”,成为“新洼地”,再创“新优势”,树立“新标杆”?龚晓峰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打造成“全球经贸灯塔区”和“经贸特区”。二是深化金融开放试点,加强跨境资金便利融通,打造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和“科技金融特区”。三是强化数贸融合发展,推动服务贸易扩规提质,打造世界一流的“数贸特区”和“全球自贸港”。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外资投资新兴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投资特区”和“跨国公司聚集区”。五是健全海外引才机制,加速国际领军人才集聚,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创特区”。六是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打造世界一流的“法治特区”。

  “无创新,无未来。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产学研官金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关键。”龚晓峰说道。

  记者:林菲

  摄影:林菲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