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祁述裕: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晴雨表

 日期:2024-11-05   来源:晶报APP

  深圳未来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也要重视文化的力量,深圳应该发力,集聚更多的文化人才,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形成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推动全球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10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祁述裕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带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第二个结合’”的主题演讲,与深圳市民一起解读、分享“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两个结合”的前提、结果与意义

  祁述裕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它系统回答了如何准确把握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政治、市场、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如何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祁述裕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有这样一段话: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这段话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当代价值。”祁述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两个结合”的价值、特点做了这样的归纳,说“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铸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怎么去把握‘第二个结合’,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祁述裕认为,认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视角,就是要了解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的一个变化过程。

  何为传统?祁述裕称,传统是指那些世代相传的思想观念和行事的方式,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大类。精神产品核心是实质性的传统,是指那些从过往传承下来的,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祁述裕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针对的是封建传统文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真理普遍价值取向,这是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一个共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更多的是用辩证的和历史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全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比如,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等重要法规政策,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重视加强国际合作,初步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

  祁述裕在论坛上说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与治国理政的有机结合。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亮点。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讲清楚”;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两创”,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成为共识。如,我国制定相关政策,2017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21年中宣部出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线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祁述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祁述裕表示,“第二个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来源和改革开放的动力机制问题,推动了理论创新。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有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根脉,融入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提出和深刻阐述,使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激励我们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即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又追求思想上的不断拓展和超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文化使命。

  其次,祁述裕称,“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兴起,民族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如何保持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实现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祁述裕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与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不断更新的结果。

  最后,祁述裕认为,“第二个结合”是解决国内改革开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问题十分紧迫。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

  “为什么要提‘第二个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祁述裕称,比如,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具有契合性。又如,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共享等理念跟孔子讲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穷而患不安”也有契合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祁述裕表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社会的重要界尺,也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晴雨表。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祁述裕也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寄以厚望。他称,深圳未来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也要重视文化的力量,深圳应该发力,集聚更多的文化人才,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形成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推动全球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记者: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