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2024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启动,首场樊纲讲“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创新发展”

 日期:2024-05-13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5月12日,2024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深圳图书馆举行。启动仪式由深圳市社科院(联)党组成员、副院长(专职副主席)范伟军主持,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宣布2024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正式启动。

  作为学术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图书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协办。

  作为学术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图书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协办。

  启动仪式上,深圳市社科院(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吴定海致辞表示,今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将围绕聚焦中心工作、讲好深圳故事、立足市民所盼、关注热点前沿、提升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2024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全年计划举办40场左右精品系列讲座,全年聚焦7个主题:5月为“经济·科技”,6月为“文化·艺术”,7月为“社会·生活”,8月为“教育·励志”,9月为“医疗·健康”,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据了解,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进入第19个年头,先后邀请了莫言、姜昆、陈佩斯、但昭义、王蒙等1000多名家学者,举办了1332场精彩讲座,普及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回应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市民“求真、求善、求美”,深受欢迎,线上线下参与直播观众突破百万人次,每年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逾五千万受众,迄今已成为“市民需求、市民参与、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市民的精神大粮仓”,先后获得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新奖”、教育部“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等多项荣誉。

  在当天举行的首场讲座中,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创新发展”的演讲。樊纲表示,现在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风口。最近几十年间最突出的科技革命,发生在信息科学领域。在此基础上,新算法、新算力、5G通讯和数据存储技术高速发展,使得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包括各种制造业与服务业)得到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人类的信息成本,提高了生产能力,构成当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生产要素的结构,化石能源或将逐步退出。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可控核聚变、储能、电动汽车等正在高速发展。还有,在生命医学与基因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新的靶向医药和治疗方法不断产生,困扰人类的一些疑难病症正在被攻破,相关的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所以,新质生产力包括正在发生技术革命的三大领域:第一是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数字革命;第二是新能源技术;第三是生命医学与基因技术,确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樊纲指出,在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防范陷入“误区”,比如忽视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只关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如一窝蜂上项目,造成各地同质化、“举国体制碎片化”。“举国体制是把少数的稀缺资源集中起来,实行一定的突破。然而如果各地都去搞同样的产业,都搞同样的科技研发,结果反倒导致了科技资源碎片化。”为此,樊纲强调,我们在努力发展新的生产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实际情况去布局发展产业。

  讲座最后,樊纲表示,科技创新发展一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这需要我们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克服现实中面对的障碍,以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巨大的潜力。”樊纲说。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审读:谭录岗

  读创编辑任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