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院内动态

弘扬城市公益精神,《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路》新书发布

 日期:2021-08-1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

  

“深圳做公益慈善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又有一些怎样的组织?我们身处怎样的公益时代?目前公益事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2021年8月10日,深圳市城市公益精神学术沙龙暨《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路》新书发布会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大楼主办、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承办,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国玲主持。


图片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创会名誉会长李罗力,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班子成员、一级调研员罗思及其同仁,以及 特邀专家和学者、《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路》的访谈者代表、公益慈善组织负责人和公益伙伴、媒体记者参加了活动。

来自各行业的多位公益大咖围绕《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录》一书,从深圳的公益环境、存在问题等诸多方面共同探讨深圳的公益文化和城市精神。


图片



图片


01
18位公益人士先行示范   彰显城市公益精神

徐宇珊是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她热心公益,在多家社会组织担任理事或监事以及公益讲师。其主笔的《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录》,通过对深圳18位公益领域的开拓者和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从他们的生命故事中,侧面展现深圳社会领域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反映公益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深圳40年来的变迁。

谈到该书的创作过程,徐宇珊说,“人是核心,我从人的生命故事去看他们所创办的组织。从整个人和故事出发,把他们放在深圳改革开放背景下,去看深圳城市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这40年历程。”书中18位公益大咖各有特色,有人为自闭症孩子创立了公益组织、有人因自己坐在轮椅上而创办了专门针对无障碍生态产业的企业、有人是一直致力于公益研究的大学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在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拥有共同的特质:一是不安分、爱折腾,完美体现深圳的“敢闯敢试”;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三是每人都有故事,并且特别能讲故事。


图片


 

关于深圳公益,徐宇珊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深圳公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因为深圳本身的城市文化为公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一,深圳是由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的移民城市。深圳人自强自立、敢打敢拼,同时有着内在的互帮互助需求;第二,深圳人富有志愿精神。深圳的义工文化非常强大,大家对义工工作非常有感情,乐于投身其中;第三,深圳具有无限活力和创新精神。深圳一直走在先行先试的路上,在很多方面都起到创新示范作用。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活力充沛,创新精神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很多创新做法;第四,深圳政府理念开明,务实高效。陈行甲老师说:我作为一个新深圳人,感觉政府跟我们是一伙的。政府对于民众需求的反应很迅速,及时解决民众所需。有政府做后盾,公益的步伐也会轻快很多;第五,营商环境最好,尊重市场规则,企业家有担当,是充分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城市。而深圳的企业家,是城市公益精神践行的最大力量。


图片


徐宇珊总结时表示,18位访谈人的公益故事,基本可以反映深圳这几十年社会组织的一些重要变化。比如说行业协会的改革、等级评估、党建、慈善会的改革等等,都体现了社会组织在全国的先行示范作用。

02
致力城市慈善发展    践行公益知行合一

深圳是一座特别有爱心的城市,在公益慈善发展方面有很多在全国领先的创新举措。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班子成员、一级调研员罗思认为,很多人在研究深圳这座城市的时候,一般会从深圳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科技创新等角度来谈特区,很少从公益慈善角度来看深圳。《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路》这本书讲述深圳公益人故事,让老百姓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深圳,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作者本人不仅研究慈善的发展、慈善的组织,自己也积极投身慈善活动,知行结合,如同书的名字一样,践行知行合一。


图片


 

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表示,深圳是一座洋溢着爱心、闪耀着慈善公益精神之光的城市,宇珊在书中对城市公益工作进行了一些提炼、概括、总结、分析,对深圳这座城市公益现状作比较充分的表达。此次学术沙龙的举办,开了慈善风气之先,对慈善组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鼓舞。“深圳城市公益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精神力量不可小觑。在这座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慈善公益基金会就有几百家,为社会做了很多事,不断塑造城市公益品牌。《知行者说:深圳公益人访谈路》是爱的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深圳因为有这么一群人,公益慈善事业会越做越大。


图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在线上发言时表示,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这本书很大的贡献,就是把深圳公益实践背后的精神,以访谈的形式呈现出来。希望以这本书为契机,能够动员更多的年轻学员关注口述访谈,特别是关注今天的主题"城市公益精神",为城市公益精神的挖掘、保存,包括提炼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在线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他认为,这本书比较真实、比较完整地呈现了18个公益人的贡献,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深圳活力四射:个体有活力、团体有活力、群体有活力,这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城市。

03
公益代表直面“痛点“ 呼吁各界重视慈善事业

“ 其实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推动社会民主、法治以及其他对人民生活有影响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创会名誉会长李罗力如此评价公益慈善事业。他表示,公益慈善事业以大爱作为思想引领,推动价值观的改变,意义重大。但是现在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仍然比较困难,需要社会包括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图片


 

关于公益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前海诶加无障碍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海军表示,“我作为一个轮椅人士,遇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曾极度无奈无助。虽然有很多社会组织、机构在呼吁、推动相关难题的解决,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深蒂固,很多问题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刘海军提出,最明显的问题是残疾人士出门没有适用的洗手间。不光是针对残疾人,以深圳、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例,大量的医院没有第三洗手间。这代表了残疾人进不了洗手间,异性陪护也不方便。解决这些顽疾,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推动,也是社会组织的使命。


图片


 

面对深圳公益慈善事业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深圳公众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范军说,公益人士要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社会运行过程中政策有错位的地方,需要我们通过公益行为和方法去倡导。而公益最后的目标是要让弱势群体回归社会,让他们有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有能力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在公益事业上,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壹基金执行秘书长李弘说:“社会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离不开慈善组织。”


图片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是富有创新精神和无限活力的城市,是政府开明和务实高效的城市,更是被中央电视台誉为最具爱心和最慷慨的七星级慈善城市。在这片公益热土上,成长起来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心和职业精神的公益人,涌现出窦瑞刚、廖艳晖、房涛、余冠彬、孙亚华、李海、石欣、饶锦兴、唐娟等多位公益领军人物。他们在长期的公益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躬身去解决问题,对深圳的公益文化和城市精神见解独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深圳的公益事业也因此在创新路上遥遥领先。但问题还存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和进一步合作。


图片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林金华

主编冉  勇

作者︱孙海燕  甘利英

供图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责任编辑连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