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院内动态

提升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市

 日期:2012-07-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要实现文化事业更强、文化产业更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强,文化形象更好,为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近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围绕“提升经济特区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从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繁荣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四方面着手,推动深圳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大提升。

  “文化强市”是实现新发展目标

  深圳特区报:在“十二五”规划中,深圳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如何理解“文化强市”这一新目标?

  吴忠:2003年,深圳被中央确定为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积极作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文化从过去深圳发展的“短板”,变成了如今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未来5年,深圳将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努力建设“文化深圳”、“文化强市”。可以说,“文化立市”是我们的基本发展战略,“文化强市”则是深圳在下一个30年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是中央和省赋予深圳的重大使命。

  “文化强市”主要包括几个内容:一是建立完善具有时代特征和特区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新的城市文明模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示范区。二是建立完善充分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示范区。三是建立完善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强、龙头企业集聚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知名的“设计之都”、国际时尚创意中心和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四是建立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构建文博会等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深圳特区报:深圳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您觉得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哪里?

  吴忠:过去5年,深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受到全国的瞩目,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模式特色鲜明,行业发展全国领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我们也看到,深圳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产业原创能力较弱,核心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针对这一问题,把握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在抓紧编制《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依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强化文化创意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新媒体、文化旅游、影视演艺、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行业,承继现有发展基础,努力形成新的特色优势领域,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文化产业龙头大市,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建成一批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深圳特区报:我们在规划中看到,未来5年,深圳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否透露,这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建设将给深圳带来怎样的变化?

  吴忠:深圳将加大力度,加快建成一批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初步考虑,这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当代艺术馆、文学艺术中心和深圳艺术学校新校址,以及深圳歌剧院、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创意设计博物馆等。

  更好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利”

  深圳特区报:深圳提出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让深圳人享受到更多文化福利,从而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吴忠:“十一五”期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权利”这个新理念,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权利”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享受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和保护文化产权等等。今后5年,深圳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生幸福。

  首先,要让广大市民有充分的文化享受、文化选择权利。重点是借“特区一体化”进程提速的东风,推进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努力形成“十分钟文化圈”和“一公里文化圈”。第二,要让广大市民能够切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流动、周末文化、劳务工文化等服务工程,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的局面。第三,要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相关文化基金和资金的作用,资助、奖励、采购深圳的文化原创作品,扶持文化精品,奖励取得突出贡献的文化创新型人才,努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向文化生产力转化。最后,还要加强文化创新、创意成果保护,使市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规划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

  深圳特区报: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写进了“十二五”规划,5年后,这一项目将取得怎样的发展?

  吴忠: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是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文化创意高端环节入驻,同时打造一流的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聚合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下一个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这样一个定位于高端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不仅能够代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将成为集中展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新发展成果和形象的窗口。

  打造一流文化传媒集团

  深圳特区报:作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的深圳,在去年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规划中提出深圳将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那么,我们将在哪些方面深化改革?

  吴忠:2009年,深圳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下一步,深圳有条件也有责任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先行一步,为全国探索新鲜经验。

  一是支持全社会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富有活力的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格局。二是健全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推动国有文化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发展中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打造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一流文化传媒集团。三是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通过改革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增强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深圳特区报:规划中提出要深化“深圳精神”的宣传教育,提升特区精神财富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这个方面,深圳将如何推动,有何思路?

  吴忠:“深圳精神”体现了深圳独特的城市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最为宝贵的城市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深圳继续前进的内在动力。前不久开展的“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选择深圳的十大理由”和“深圳人的十大特征”系列评选,就是为了深化深圳精神和深圳观念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下一步,一是要以主办第26届大运会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市民在创建活动中得到深圳精神的宣传教育,从而提升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二是以“关爱行动”为载体,开展相关系列活动,培育市民“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和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三是通过重大典型宣传,不断弘扬深圳精神。在30年发展历程中,深圳涌现出丛飞、郭春园等一大批仁人志士、英雄模范。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既有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发现、宣传一批文明市民、道德模范和最具爱心人物、家庭、社区、企业。要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宣讲”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弘扬道德模范身上所折射出的深圳精神。

  名词解释  文化强市

  文化强市是市委市政府适应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而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了多方面的内涵:一是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二是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建设“设计之都”和“时尚之都”;四是实现文化事业更强、文化产业更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强、文化形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