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从何来
日期:2025-10-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郑浩胜
如果不是因为深圳这座城市的崛起,“圳”字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可能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然而在岭南地区,“圳”字却有着深厚的使用传统。在广东的粤方言、客家话和闽语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粤语和客家话中的“圳”,通常指天然形成的河道。它与“涌”的区别在于:“圳”多指内陆河流,而“涌”一般指直接汇入海洋的水道。闽语中的“圳”则多指人工开挖的灌溉水渠。不论何指,“圳”都带有鲜明的南方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以“圳”字命名的地方并不多见。而如今,随着深圳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这个原本区域性的用字,正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深圳作为城市之名,溯源于深圳镇,深圳镇又得名于深圳墟(即如今的东门老街),而深圳墟之名,则来自一条名为“深圳”的河流。
康熙《新安县志·津梁》中有这样的记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潦潮涨,行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检廖膺宠建造,石桥名曰‘惠民’。”文中描述的这条“深圳”河水深流急,每逢大雨或涨潮时便难以通行,甚至常发生溺水事故。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检廖膺宠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桥,取名“惠民桥”。这座桥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人民桥”。由此可以推断,如今人民桥之下的布吉河,便是最早的“深圳河”。
据本地人邓泽佐回忆,布吉河经上下水径,流经布吉墟北侧的大陂头,再向南至田贝村西北处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南流,被当地人称为“沙河仔”;另一支转向流经现今人民公园一带,环绕北郊村的小山丘(现蛟湖路附近)后折向南流。河水在解放路“缸瓦铺”处转向西流,近广九铁路时又向北分流,最终多股水流在铁路桥下汇合,流过人民桥,继续向南经新郊村、船步头,直至渔民村汇入深圳河。
《宝安县志》(1997年版)亦记载:“布吉河原为石底河,河深水清,旧有木排来往于布吉、深圳之间。后因上游水土流失,逐渐成为沙底河,河床变浅,木排绝迹。山货、水果等皆用人工挑至船码头(今深圳渔民村)落船外运。”
改革开放以后,因水利工程需要,布吉河经历了改道,不再流经东门老街。而“深圳河”一名,则由其下游水系继承。于是,这座因河得名的城市,与这条河共同续写着一个独特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