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香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日期:2025-07-15 来源:洗汉迪Hendrick官微
6月2日,我出席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与香港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在特区政府总部召开的座谈会,并就作品创作、人才培育、AI技术应用、IP合作等提出建议。会后,我基于会议讨论交流的情况,进一步整理形成了关于促进香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日前已提交给香港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在此,分享一些各项建议的核心内容。
一、鼓励两地合作创作文化作品
商务部与特区政府于去年10月签署的《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为香港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电影领域,《协议二》取消了香港服务提供者不得投资电影制作的限制,并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经内地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发行公司,经营以买断形式引进的香港影片发行业务;在电视领域,《协议二》取消了香港人士参与网络电视剧作主创人员的数量限制,并允许香港制作的引进剧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后在内地广播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这些条款为香港文化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利的条件。
建议,一是梳理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规、标准、工作流程差异,如内容审查标准、版权管理、财务规范,帮助行业熟悉与推动规则衔接。二是提供多元化资金与资源支持,如设立内地香港影视文化作品专项基金。三是搭建高效平台与交流机制,将现有的影视展、书展等活动的合作洽谈功能做强做大,组织两地制片人、导演、编剧、投资者、发行商及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平台等进行精准项目对接。
二、鼓励业界探索AI等数字技术应用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深度重构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数字孪生让文化遗产永久存续;纯AI制作的动画电影正在从验证探索迈向产业化落地;AI技术亦可以实现游戏场景、角色等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减少开发成本,让开发团队可以更专注于核心玩法和故事情节的创新。总之,这场数字技术的浪潮为香港带来了新的机遇。
建议制定支持政策,鼓励业界以优秀传统文化、香港故事为基础,应用数字技术创作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作品,包括为企业应用AI等数字技术提供资助;为VR/AR视频、全息视频等内容创作提供资助;为虚拟拍摄、智能动作捕捉、光影特效等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三、进一步优化演唱会审批和配套服务
近年,不少港星倾向于选择澳门举办演唱会,这一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澳门提供政策支持,主动补贴,包括场地租金减免、酒店优惠及配套服务等,以及在演唱会场地申请流程方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等。
建议,一是优化演唱会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为演唱会举办方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市场化场地租金优惠、酒店优惠等配套服务,吸引更多港星及国际明星选择香港作为演唱会举办地。二是全面实施实名制购票和入场模式,通过人脸技术或检查身份证等方式,打击黄牛炒票行为,确保观众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演唱会门票,让这一公平优势成为香港演唱会的特色。
四、支持香港原创音乐剧发展
香港音乐剧常将西方音乐剧形式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形成独特风格。具有跨文化包容性、艺术整合力及市场化潜力,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应加大音乐剧供应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并形成常态化的音乐剧演出市场。
建议,一是加大对原创音乐剧的资助,支持长期孵化和预演机制。二是鼓励中英双语音乐剧创作,以拓宽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国际观众。三是探索音乐剧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五、培育更多香港IP并推动跨界合作
IP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故事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从经典的影视作品到畅销的文学作品,再到知名的动漫作品,这些优质的IP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此外,IP授权和跨界合作是释放IP价值的重要途径,但不少知名IP的设计师因对商业合作模式不熟悉,导致收益受损或难以将IP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建议,一是设立专项孵化计划,提供政策支持,定期举办香港主题IP设计大赛,对优胜作品提供资助或直接对接企业签约孵化,亦可邀请全球知名设计师担任导师,定期举办活动,传授IP创作与商业化经验。二是推动IP与香港场景融合,联合企业或香港设计师,如Labubu创作者龙家升、Molly创作者王信明,开发“香港地标联名款”。三是推动IP跨界联名,例如与兰芳园、李锦记、美心等老字号品牌推出“美食+潮玩”礼盒,或与TVB经典剧集合作推出怀旧角色系列。四是提供创作者合作培训,提醒合作注意事项,帮助创作者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例如,保底+分成模式;根据销售额的阶梯分成模式;分领域授权等,以提高创作收益,吸引更多年轻创作者投身于香港IP的孵化与创作。
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适应发展需求,内地正在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近期,我受邀请参观深圳科学技术馆,深感其科普设施先进,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对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该馆投入约20亿,建设用地面积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83万平方米,其中常设展厅面积3.5万平方米。设有五层展厅、950项展项,数量在国内科技馆处于领先位置,且包含大量互动项目。相比之下,香港的科技馆在投入和内容上都有明显差距。
建议检视香港科学馆等科普设施,评估其科普教育效能,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投入。可按照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情况,以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向更新展览内容、升级互动设施,以更好地满足科普需求。
七、优化香港旅游服务
深圳已恢复“一签多行”政策,而湾区其他城市的“一签多行”政策亦在争取。同时,未来“粤车南下”“游艇自由行”等便利措施的实施,预计将吸引更多内地游客访港。面对这一系列机遇,香港亟须全面优化旅游服务。此外,内地游客反映香港服务业态度不佳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不利于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建议,一是加强服务业人员培训,提升其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包括导游、酒店、餐饮、的士等领域的服务人员。二是进一步推进「好客之道」宣传,评选优质服务商家,树立行业标杆,为其提供宣传资源,鼓励游客前往消费,以激励更多商家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支持现有旅馆升级,提供补贴或技术支持,帮助符合条件但设施较陈旧的持牌宾馆或旅馆进行翻新,提升性价比。四是探索特色民宿模式,促进规范化发展,鼓励利用闲置物业开设主题民宿,如结合本地文化、历史或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五是规划并建设大型、设施完善的收费停车场,提供充足停车位。六是深化与12306平台及内地主要航空公司合作,推出“高铁票+香港机票”的联运优惠套票,覆盖更多城市。
八、活化经典影视IP发展特色旅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邵氏、嘉禾引领武侠风潮,八九十年代警匪、商战、喜剧等港片征服亚洲市场,TVB制作的一系列经典电视剧集更陪伴数代全球华人成长。
建议联手TVB、影视制作公司共同活化这些经典IP,开发以“TVB/香港电影经典场景打卡体验”为核心的特色旅游项目。例如,在中环石板街、油麻地警署、重庆大厦、半山扶梯、庙街等地重现经典港片场景,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并打卡留念,同时鼓励街区商户融入影视元素,开发主题套餐或限定商品等。
九、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游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丰富多元的文旅资源,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应加强湾区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出多样化的组合旅游产品。
建议,一是联手开展湾区文旅品牌营销,共同举办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设计跨区域文旅产品,将各城市的特色景点、文化活动和美食体验等串联,打造独特的湾区旅游线路;三是探索「大湾区优质旅游服务」标准,对组合游涉及的酒店/餐厅/旅行社进行三地联合认证。
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研究,培育跨文化专业人才
以游戏行业为例,游戏出海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文化输出方式之一。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商务部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当中提到“发展游戏出海业务,布局从 IP 打造到游戏制作、发行、海外运营的整个产业链布局。”但不少游戏企业在探索出海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跨文化的挑战。因为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语言差异等因素,游戏出海都需要进行本地化处理,涉及语言翻译、游戏内容调整,以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除游戏之外,其他影视、出版与媒体内容创作与发行,以及海外营销推广、跨国企业管理、国际教育与培训等都需要跨文化人才。
建议联合内地及香港的头部文化企业,结合业界实际需求,共同加强跨文化研究,并培养既精通多语种又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