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子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伦理与人才高地建设——第十六届深圳学术年会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清华SIGS举办
日期:2024-12-05 来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官微
11月23日-24日,第十六届深圳学术年会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下称“国际研究生院”)举办。本次会议是 2024 年深圳学术年会的分会场,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指导下,由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STS)共同发起,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具体承办的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论坛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伦理与人才高地建设三大方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研讨。
参会专家学者合影
23日上午,在基调报告中,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袁海军以“ontology”为中心,介绍了作为知识工程的AI及其哲学内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姚大志描述了未来的智能技术,以及不断虚拟化、互联化、智能化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建会从“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已经到来”这一主题出发,讨论了学术、产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波以军事机器人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伦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与会专家作基调报告(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李建会、袁海军、梁波、姚大志)
23日下午,“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与创新”的分会场,国际研究生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蒲生主持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创新路径、深圳人才高地建设的现实意义与挑战。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游战洪回顾了清华大学核研院核能技术的辉煌成就,领悟了尖端科技对时代进步的深远启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福报告了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技术创新系统的构建路径。
分会场报告现场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淳重点介绍了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合作策略选择,展现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陈阳汇报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与深圳建设世界人才和创新中心的路径。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总监、阿里云智能集团战略发展部深圳总经理孙郁婷作为产业界专家,介绍了智能时代“云+AI”对现代产业的影响。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吴晓琪分享了深圳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定位及策略选择。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与负责任创新”分会场,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李平引入“伦理与责任意识”“负责任创新行为”两个主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璐通过案例分析表达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学研究正在走向协同智能的观点。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吴涛以“AI+教育”作为产业样板,提出了其产业化过程中的伦理挑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晓萌提出了陪伴型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刘杭论述了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责任意识。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廖苗以辩证法为切入点,认为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是作为开放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平探析了“人化”负责任创新中的能动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寒基于BGI的案例研究分析了RRI在中国实践的伦理世界主义视角。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副主任李英杰分享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价值敏感性设计问题与解决路径。
分会场现场
24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周程深入探讨脑机接口研究中的方法论难题和国内外研发进展,提出了脑机接口研发中的两大难题:读心读脑问题和全脑与局部脑的读取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自然辩证法研究》副主编董春雨在研讨会上提出了数智时代的非人类中心认识论。报告首先回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探讨了人类认识主体特征的表现,分析了机器在大数据时代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及机器智能的争议,强调机器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的发展问题。
最后,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杨舰表示,年轻一代在学术研讨会中带来了各具冲击力的观点视角。此次活动摒弃了传统形式,使得思维交流更加自由与活跃,有效地推动了工程伦理的讨论和人才高地的建设,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伦理考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专题报告现场
圆桌论坛合影
本次学术会议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在深圳揭牌后举办的一次重要论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全国各地的STS研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伦理与人才高地建设。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共同参加会议。
学术研讨会议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