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社科普及

走进展厅就像回到历史现场

 日期:2018-11-23   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还原的历史物件、精心选择的历史场景,走进“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好像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历史现场。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11月8日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公众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多样的展陈手段、丰富的展览内容,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赞叹不绝。尤其是那些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栩栩如生的主题场景,不少就发生在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徜徉其中,好像穿越时空的长河,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15个主题场景还原历史样貌

改革开放之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1978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才370元。而改革开放后全国出现的首个万元户村——深圳渔民村,当时还是漂泊的水上人家,房屋破败、生活艰苦。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这段历史,主办方用主题场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的中英街。这条街一边是宝安县,一边是香港。香港那边商品丰富精美,内地这边却贫穷落后、物资匮乏,可谓是一街两个世界。像这样的场景展现,分布在整个展览中,有15个之多。

据深圳市博物馆基建办设计负责人徐新红介绍,这些主题场景从设想到成品花了近半年时间。为了再现历史的本来样貌,保存原汁原味的老广东特色,工作人员面向全省各单位、机构和个人征集当年的“老物件”,甚至前往香港采购富有年代特色的“老港货”。场景中用到的肥皂、丝袜、旧报纸等,很多是从香港征集而来。

负责展品收集工作的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用“挖地三尺、翻箱倒柜”来形容此次展品收集工作。据了解,“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呈现的3234个展项的展品,是从指挥部征集到的17000余件各类实物、照片、文件、音视频等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览筹备期间,在省委宣传部统筹组织下,指挥部组建了由36人组成的坚强有力的藏品征集保管团队,按照省属部门和各地市情况,划分了五个征集小组。从收集资料、查找档案,到寻找展品、布置展场,这些展品背后,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

旧牌匾见证深圳新观念

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场景,无疑是“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很多观众走到这个场景之前,都要拿起相机,留下一张合影。这个场景根据1981年拍摄于蛇口工业区的一张老照片还原而来,工业区门前,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匾,而工业区门口,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匆匆而过。人物形象以铜塑的方式表现,增强了展品的年代感和艺术感。

谈到改革开放,蛇口工业区是绕不开的地方,作为国内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里率先进行了多项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改革开放“第一炮”炸响的地方,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管”。“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诞生在这里,1981年年底,写着这句口号的牌子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的门口。这一当年曾引起激烈争议的口号,后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更被深圳人评选为“深圳十大观念”。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在回忆文章里说,如果没有“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前所未有的响亮口号和数十项全国首推的改革举措,上世纪80年代中深圳断然不会产生出招行、平安、华为、万科、中集等一批日后被证明带有优质市场化基因的企业和众多企业家。

而当年拍摄于蛇口工业区门口的这样一个瞬间,无疑已经定格为历史的见证。这个场景不仅出现在庆祝改革开放的展览中,也多次出现在表现改革开放的艺术作品中,深圳艺术家李振飞的名作《春天的细雨》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在此次展览中,场景展现里一块刻着“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匾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块带着鲜明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牌匾,烙上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印记,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蔡惠尧告诉记者,这块牌匾差点和深圳失之交臂。当年,这块牌匾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上展出,被英国V&A博物馆一眼看中,列入了收藏计划。深圳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紧急联系藏品的持有者,经过多次工作,最终持有者同意把这件藏品捐赠给深圳博物馆。

场景加实物,再现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熟悉深圳历史的人,可能会觉得“全国第一宗土地拍卖会”场景里的三个人有点眼熟。徐新红告诉记者,场景中站在左边、手持拍卖槌的,是时任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局长刘佳胜,正是他敲下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而中间一位正在讲话的则是时任深圳市基建办规划处副处长廖永鉴,他当时负责拍卖的粤语翻译。

1987年9月,深圳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5000多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拉开了国有土地改革的序幕。1987年12月,深圳又举行新中国第一场土地拍卖会,这是新中国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大大缓解了深圳早期建设的资金问题,更在制度上探索出土地可有偿有期转让的模式,直接推动了宪法的修订。1988年4月,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被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拉开。

当年敲下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拍卖槌,如今已是国家二级文物,被陈列在拍卖场景旁边的展柜里。据说,当时深圳没有举行过这类拍卖,为此香港测量师协会专门从英国订制了一个拍卖槌赠送给深圳政府,最终敲下了这振聋发聩的定音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