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普及

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日期:2017-03-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2016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要进展。面对国内外严峻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乏力、西方保守思潮骤起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总趋势仍然不可逆转。多位受访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砥砺前行,稳中向好发展,为世界经济增加驱动力。


稳出口政策效果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2017年是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回调的一个拐点,由回落转向平稳增长。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出口”一项, 2015年、2016年都是负增长。经过金融危机之后8年多的调整,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在增加。从中国出口本身来看,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正在逐渐加强,中国稳出口政策的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从增长态势来看,出现低位企稳态势的概率明显增大。”张立群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认为,经过2016年稳增长之后,2017年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了一定基础。结构转型成效显著,韧性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使国外投资者信心大增。国务院就人口资源、国土资源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可有效稳定投资者长期投资预期。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看来,宏观向好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未来的增长趋势关键取决于制造业盈利的改善和制造业投资的改进。因此,宏观经济的下一步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深化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对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认为,当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为此就要做到:坚持运用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完善需求管理,更加重视供给管理;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刘晓光表示,2017年经济工作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方法论,一些重要改革将会取得突破。2017年中国经济触底企稳态势明显,“稳”的任务较前几年压力有所缓解,“进”的范围、深度、工具都会做出升级和调整。


刘晓光认为,2017年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改革将取得突破。首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2017年取得明显收效和“质”的变化。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改革也会破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体系领域的改革。


在闫衍看来,2017年中国经济在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提速增效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从前期工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到进一步深化包括农业、工业企业的供给侧改革,这样一些政策的推进对整个经济的提速增效将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


防风险提上日程


被访学者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中国经济持续、纵深的开放进程显示了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


习近平主席1月17日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时演讲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在闫衍看来,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中国经济逐步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效果的逐步显现,包括基建投资力度的加大,住房和汽车消费需求的全面回暖,2016年经济走出了“L”型底部的持续筑底的绩效,经济平稳收官。


面对未来,闫衍认为,防风险和守底线是宏观政策最主要的调整策略。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一些主要的会议精神观察,防风险已经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日程上。


“中国经济运行稳定向好的成绩来之不易。”何自力认为,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贸易持续低迷,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将经济运行的良好局面继续保持下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记者 张君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