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普及

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社会变迁

 日期:2011-10-11   来源: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量的变化,从原来清末已经开始的一些变化,到了民国初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
  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包括:社会各个阶层逐渐趋于平等。满汉对立逐渐消融。工商人士的地位提高了。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君权神授的迷信被打破,思想得到大解放。
  社会生活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包括剪辫子、改服装、不缠足、改跪拜为鞠躬礼等方面。
  
  
  我今天主要讲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发生不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为什么叫首义?这就涉及到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概念。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由此开始,一直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这段历史时期被认为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时期。我们研究辛亥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里面有孙中山自己领导的十次革命,包括广州黄花岗起义,也包括皖浙起义等一系列革命,都是辛亥革命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讲辛亥革命与社会变迁。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什么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性质,没有推翻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领域引起了量的变化,从原来清末已经开始的一些变化,到了民国初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辛亥革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人民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发生性质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最后实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没有实现的理想。100年前孙中山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是一直到去世,都没有能够实现,后来他的遗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实现了,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闸门。
  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教授发表长篇文章,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大门。首先看辛亥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辛亥革命发生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含义,我自己理解,就是人类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各种关系,搭建成一个整体,一个社会。社会结构可以分为横向结构,比方说按照人口、家庭、社区、民族,这样组成的社会,这样并列就是平行横向结构。还有一种纵向结构,就是阶层、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还有各种不同的阶层等等。社会结构是社会状况的基础,为我们研究社会特别是研究历史、社会史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的面貌。
  
  贱民阶层开始享有公权私权
  
  我觉得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社会等级制的变动。过去社会成员,由于社会差别,被分成高低有序不同的层面,这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它体现出社会的不平等。辛亥革命就使清朝所保存的社会等级制多少发生了变化,有的还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清代的社会等级制是金字塔式的,上面小,下面大。这些等级有贵族,就是清朝以皇室努尔哈赤子孙后代繁衍下来的人为主。然后又有官僚,再底下就是平民,还有一个贱民阶层。我们过去学历史只知道印度有贱民,我们中国有没有贱民呢?也有。贵族阶层最高,塔尖是皇帝和他的家属,下面有觉罗、宗室。宗室是什么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他的次子,他的直系子孙称为宗室。这是宗室里面的等级,几个等级世袭,一代就降一等,前面永远是世袭的爵位。努尔哈赤父亲的兄弟旁系的子孙,就称觉罗,他们都享有贵族的特权。另外蒙古族里面当时协助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的人,也有贵族的等级。汉族呢?一些人在军队或政府里面,协助清王朝建立了功勋,也给他们一定的爵位。还有“公”,公里面有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公、侯、伯、子、男。李鸿章本来也想封候的,但是又有些摆不平,最后封的是伯,然后又加给他几个小的爵位,这样达到平衡,这些人也享有特权。
  贵族是金字塔式的,官僚呢?也分等级。异姓封爵及世职,官僚分九品,一品官、二品官、三品官,而且他们穿的服装不同,大家看电视剧,清朝官员穿的衣服,前面都有一个像补丁一样的图案。按照图案就可以看出是几品官,一品官上面绣的就是鹤,二品官绣的就是锦鸡,武官也是这样的,官僚里面也有9级。九品官从帽子上面也能分出来,官越大顶子越红,通过服饰来反映等级。
  然后是平民阶层,分士、农、工、商。士就是读书人,农民的地位次于士,为什么农民的地位也比较高呢?因为农业社会是以农为本。最瞧不起的就是工、商,商为末,这就是过去的四民社会。有些时代为了抵制商人的发展,你再有钱也不让你穿绫罗绸缎。再一个就是“贱民”,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贱民方面的知识,贱民的名称有很多,有“蜑户”(福建、广东、广西河海边那些撑船的人,叫蜑民)、在绍兴有一种叫“堕民”、河南还有“丐户”、山西有“乐户”、浙江有“九姓鱼户”、惠州有世仆等,世仆的祖先是村子里面的大户人家仆人,结果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做仆人的。这些贱民是怎么来的?总而言之在过去反抗某一个统治阶级失败了,结果就被统治阶级贬为贱民。或者有的投降了前统治者,比方说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有一些汉人部队就投降了,可是元朝被明朝推翻后,那些投向元朝的后代,就被明朝人认为是贱民,等于汉奸。不准他们读书,不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蜑民甚至不准上岸住,就只能住在船上。鲁迅小说《故乡》里面谈到过闰土,他家就是“堕民”,他家要定期无偿到鲁迅家里来帮忙做事,这样鲁迅就认识了闰土。
  辛亥革命以前,早在雍正皇帝时代,已经颁布过要解放这些贱民,让他们跟世民一样,可以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等,但是没有能够贯彻。辛亥革命前期,一些贱民、一些“堕民”已经开始有了觉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已经有这样的事例了。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以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一个解放贱民的法律。为什么发布这样的文件?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有人是贱民没有道理啊。民国宣布这些人不应该受到歧视,一定要享受公权、私权。公权就是参政,私权就是拥有读书学习的机会。
  我曾经专门研究过贱民,他们有争取复权的自觉,这个时候贱民阶层的人,自觉的在孙中山革命派启发下,他们有了复权的意识。民国政府成立不久,1912年3月22号,孙中山在《申报》发布了这样的命令:“福建的蜑族,东西各国十八世纪以前奴隶制度亦尝有之,然自制定宪法之后,凡领土以内之住民均为平等,而奴隶制度万国悬为厉禁。方今我中华民国建立伊始,汉满蒙回视同一律,而临时中央政府组织法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规定,其不能独外于蜑族也明矣。”
  根据民国法律,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辛亥革命带来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等级制塔尖倒塌了,皇帝最后也倒了。通过贱民享有公权私权,就使底层阶级解放了,通过100年来不断努力,社会各阶层逐渐趋于平等。
  
  满汉对立逐渐消融
  
  二,民族关系的变化。清朝满人又叫旗人,清朝用旗子的颜色来统帅一个个部落。清朝旗人享有特权,他们打到一些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建立他们的住房,湖北荆州、广州、杭州等等一些军事要地都建有住房部队。这些人享有俸禄,不参加具体的生产活动。清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了,为了减少皇帝退位的阻力,曾经同他们签定过一个协议,让他们享有一定的优待。有一些旗人的俸禄,民国政府还给,皇帝退位了还让他住在紫禁城里。一直到冯玉祥1924年发动了北京事变,才把宣统皇帝赶出皇宫,优待条件基本上丧失。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后,旗人的特权就丧失了,他们生活很苦。因为他们现在不能过寄生生活了,让他去劳动他不会,有一段时间,旗人的生计很困难,在清末已经有人提出过,培养旗人劳动技能,使他们一旦失去特权的时候,能够生存,民国初年就碰到这样的问题。
  一部分满人汉化了。在我们这个城市里面,看不到姓“爱新觉罗”的,实际上这些姓都改了,和汉人的姓一样了。有很多人的姓都改成了汉姓,大家不知道他是满人,免得他受歧视,过去你们压迫我们,我们现在就要报复你,一些人就有这种心理,生活方式慢慢改变。在清朝统治的时候,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吸收了汉人的很多经验,民国时期就进一步汉化了,只是在添民族成份的时候,才添一个满字。
  辛亥革命以后,满汉对立逐渐消融。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满人过去留辫子,进关以后为了让汉人屈服于他,也要汉人留辫子。本来汉人整个头发不剃,长了以后就在头上加一个冠。满人来了以后,要你把前面这一部分的头发剃掉,后面留一个辫子,你要是不留就要杀头,所以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衣服也一样,有些汉人活着的时候,穿满人的衣服,但他死了以后,穿明朝的服装,有这样的一种民族方面的斗争方式。过去有些汉族官员在朝廷里面说,为什么清朝矛盾重重?就是要我们剃发了,穿满人的衣服,如果你取消这些命令,可能矛盾就会小一些,但这样提意见的人要被杀头的。辛亥革命以后满汉矛盾开始消融,在清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清政府为了消除革命党人的影响,允许满人娶汉人为妻。本来规定是满汉不通婚的,这都是在革命压力之下所做出来的让步,革命以后这些关系就慢慢消融。
  汉人革命派取得政权以后,有没有大规模报复屠杀满人?这个有不同的看法。有个别人也把杀满人的事件拿出来大肆宣扬。辛亥革命以后还是杀了很多满人的,肯定有。“文革”也是一样的,我当年在广西工作,造反派失败了以后,一些保守派就杀造反派的家人,后来造反派的子女长大了,就复仇,谁杀了他的爸爸妈妈,就跑到保守派家里,抓不到人,就砸东西报仇。民国初年这种情况也有,但是很短暂。过去有人说,武昌起义以后,很多满人被杀了。怎么区别是不是满人呢?就是让他讲武汉话,满人是北方来的,讲不出“666”几个字,讲不出来就被杀。有个学生发表论文说没有这回事。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来五族共和的思想,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在底下画两个旗子是什么意思?一个旗子就是武昌起义的时候,革命党人所打起的旗子,黄色的十八颗星,外面9颗,里面9颗,这个叫十八星旗。什么含义呢?它是关内的十八个行省联合起来,实行铁血革命,东北三省不算,西藏、新疆、青海等那些地方也不算了,这是一个大汉族主义的旗帜,我们汉族复权了,我们要来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排除他们。这个旗子后来没有被做为国旗,但是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怎么办呢?民国初年它成了军旗,就是中间再加一颗星作为军旗。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时候,旗子是孙中山的好朋友设计的青天白日旗。民国初年孙中山下台了,青天白日旗也没有做国旗,而是大家根据五族共和的思想,制定了一个五色旗。孙中山的青天白日旗,一直到国民党1927年以后取得政权,才把青天白日作为国民党的党旗,加一个红底,青天白日满地红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孙中山的思想才得到落实。我画这两个旗子就是表现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这也是辛亥革命以后发生的一个变化。
  
  公民运动兴起
  
  三,阶级关系的变化。我们说辛亥革命在过去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对这个概念有意见,不管怎么样说,辛亥革命以后工商人士的地位提高了,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有了壮大,工厂多了,工作机会就多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就壮大了。所以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由过去单纯地主和农民这样一个基本阶级构成,变成了有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这样多种阶级构成的社会。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开始进行斗争。清朝末年,到处发生民变,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来造反,那个时候都发生在农村。辛亥革命以后,民变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导致了公民运动的兴起。工人活不下去了,就罢工。后来共产党利用公民运动,最后取得了革命胜利。附带说一下,以前有一个阶层叫“绅士”。绅士是什么人呢?就是原来当过官后来告老还乡,或者是他当过举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人是“绅士”。绅士在过去社会里面,起着一个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一个桥梁作用,政府里面有一些东西要贯彻通过绅士,老百姓有什么要求,绅士也可能站在人民这一边向政府反映,起这样的作用。后来工商业兴起以后,绅士发生了分化,到了民国时期,绅士劣质化,所以就出了一个名词叫“土豪劣绅”。他们完全被反动政府所利用,不再能够代表人民来说话了,到了后来,人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绅士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开玩笑说,我们也做过一个课题,叫做“近代的官绅商学研究”,我们也有博士生当官的,也有当老师的,张校长就开玩笑说,我原来当校长现在退下来了,我是不是算个绅啊。
  从前面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有一个总的变化,这就是李大钊曾经写的一篇文章,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的一个转变。李大钊说,从前的社会组织是纵的组织,现在所要求的社会组织是横的社会组织;从前的社会组织分上下阶级,树立系统的组织,现在所要求的社会组织是打破上下阶级,为平等联合的组织;从前的社会组织是以力统属的组织,现在所要求的社会组织是以爱结合的组织。他举例说,政治,从前是以军纲臣,以官治民。现在民众联合起来是为横的组织,为推翻君主官吏的势力,各地方联合起来,抗衡中央集权。经济,以前是以富佣贫,以资本掠夺劳工,以地主奴役佃户,是纵的组织;现在劳工阶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横的组织,为了反抗富权阶级、资产阶级。
  此如社会,从前是贵劳心者,贱劳力者;贵君子,贱野人;贵阀阅,贱平民;贵男性,贱女性;是纵的组织。现在劳力者阶级联合起来,为横的组织,以反抗劳心者阶级,野人阶级反抗君子阶级,女性阶级反抗男性阶级。不一定很准,这是李大钊的分析,说明了这么一个衍变的趋势。过去在农村里面,宗族就是一个纵向的组织,你听长辈的话;后来你参加了学校,那就是横的组织了,党、团组织都是横向的组织。家族对你的影响减弱了,党组织团组织对你的影响加强了,可以从这方面来理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变动了,社会变动了。
  社会结构还有很多变化,今天只讲主要的。
  
  封建宗教迷信明显减少了
  
  第二,辛亥革命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就是社会心理、社会观念的变化。这可能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贡献。
  表现在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君权神授的迷信被打破,思想得到大解放。过去有皇帝在上,“君为臣纲”、“君君臣臣”。控制大家的思想,你就不能逾越雷池一步。辛亥革命以后,皇帝都可以打倒,都可以推翻,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动呢?过去是君权神授,皇帝金口玉言,神圣不可侵犯,现在皇帝都能够打倒,还有什么不能改变?所以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又出现了“敢把皇帝拉下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都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以后,思想上所产生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宗教迷信减少了。我查了很多资料,过去香火比较旺盛的寺庙、道观,到了民国初年都慢慢减少,信众减少很多。有的地方就把那些庙宇办学堂。特别是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意识增强了,1912年2月3号,辛亥革命才过去不久,在《申报》上我就查到这样一首诗:“昔日蒙童来上学,无人不拜我文昌。自从开设学堂后,粽子糕儿久未尝。”过去是摆文昌要放贡品,放粽子、糕、糖果,现在开学堂了都不来拜我了,我粽子也吃不成了,反映了当时迷信消减。
  社会权威坠落,平等自由意识增强。由于皇帝被打倒了,人们思想解放了,但也出现了一些过头的现象,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反正是要自由。
  表现在生活里面,比方说过去见了长辈要跪拜要磕头,到了民国时期就改为鞠躬了。过去在官场上见了什么人都是称呼“大人”、“老爷”。明朝时期,规定什么样的级别,才可以被称为大人、老爷,到了后来官场上拍马屁之风盛行,见了比我大一点的就“大人”、“老爷”。孙中山不同意,他说,以后官场上只称职务,民间就称先生和君。所以大家要看五四时期的小说,就有X君,Y君,君是这么来的?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另外,师道尊严、家长权威受到了挑战,四川有个打倒孔家店的老干将吴虞,他就曾经写文章到处揭露他父亲的丑事,搞家庭革命,当然我们不提倡这样搞,但是那种民主平等的意识在家庭里面也应该有。他是反对当孝子,吴虞写了多篇文章批判孝,他讲不是不行孝,而是在家里面要以平等相亲相爱的那种态度来建设新型的家庭关系。
  过去是男女授受不亲,姐姐出嫁了,回到家里面弟弟长大了,那姐姐和弟弟都不同席了,男女授受不亲,哪怕小时候在一起玩的伙伴,但长大就不同了。辛亥革命以后男女意识增强,男女可以互相交往。以前的大学不招女生,蔡元培在北大首先就开放了,招收女大学生,而中小学也开始男女生同校。以前是男生一个学校,女生一个学校。后来这些规矩慢慢都打破了,有些是由于经济变化带来的。比方说,过去没有汽车、马车,后来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了,你坐汽车,难道有女的你就不坐吗,还得坐,最后出现什么状况呢?就是男女杂坐不以为嫌,互相之间可以坐在一起,没有关系了。民国初年女子参政的呼声很高,这都是由一些女革命党人所提出来的,当时有很多女性代表,冲破封建的习俗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加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参政意识最早的是广东省议会,有11位女议员。
  
  中国人的形象得到了改变
  
  第三,辛亥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是“辫子”,以前中国人都有一条辫子。我曾经说,要是没有孙中山,没有辛亥革命,说不定我们现在还拖着一条辫子。所以我要讲讲“剪辫易服与放足”,这使中国人的形象得到了改变。原来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里面,男人称为半边和尚,女的就是三寸金莲走不动,别人认为是瘸子等。外国人说中国妇女的小脚,像象的脚。我最近在青岛参加一个纪念辛亥革命的美术展览,美术馆馆长讲话时讲到,过去在清朝,男人留着三尺长辫,女人裹着三寸金莲。过去人的形象就是这样的,辛亥革命使我们摆脱了这些。满人发式是从女真族来的,以前宋代边境附近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女真,满人就是女真人的后代,后来慢慢移居到东北来生活。他们把前面的头发剃掉,后面留了长辫子,就是这么一个发式。满族人统治全国以后,就下了个命令,天下大变了,今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我就是你们的父亲,我留了辫子,你们为什么不留啊。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很多人为了反抗清朝统治者,情愿被杀头,有的就干脆当和尚,有的就到道观里面当道士,把头发盘在上面你奈何不了我,更多的人是被杀掉了。这个辫子天天梳,天天洗,很麻烦啊,隔一段时间里面又长虱子,特别到了近代机器生产,现代化的东西引进来以后,长辫子绞在机器里面怎么办?你到学校里面读书,老师要上体育课,你长着长辫子怎么办?
  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提倡要剪发。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时期就提出要短发易服,但是他不主张搞革命。革命派就不同,像张太原,为了表示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就割辫于结,就像绝交一样,我把辫子割掉。所以清朝末年,没有辫子又是革命党人的一种象征。武昌起义以后,都剪辫子,起义军在城门口看到没有剪辫子的就帮你把辫子剪掉,民主共和了,我们还要辫子干什么?你们看电视剧可以看到,民国初年的军队,都是短发,把辫子剪了以后,留了一节,前面是光光的,很难看的样子,过渡时期是这样的。
  过去留辫子穿满族的服装,现在剪了辫子以后穿什么服装?把清王朝推翻以后,穿什么服装?当时有人提倡穿西装,有的人提倡恢复明朝的服装,甚至有的人到了革命起义哪一天,把唱戏的服装拿去穿起来,挂一个龙泉宝剑,在街上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但是中国古代那种服装也还是襃衣博带,过去传统服装特点就是襃衣博带,挂的佩饰很繁琐,人的腰带上面挂了很多东西。清朝满人穿的服装也是这样的,妇女穿的衣服很宽。1903年,已经到20世纪初年了,这是武汉清朝末年幼儿园老师穿的那种服装,这个服装不适合现代生活。清代的官员官服都有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服装。再一个是强迫穿满装,顺治皇帝除了下发剪辫子的命令以外,还下达过改穿满装的命令,“务照满式,不得异同”。(图)这是清朝的官服,这个袖子叫马蹄袖,过去满人要骑马射箭,冬天很冷,带着手套又不方便,袖子很长可以把手背盖起来。到了官场上面先把袖子卷起来,一见到长官要请安。
  
  妓女也学习穿学生服
  
  清朝末年开始有人提倡穿外国人的衣服。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制定过一个服制,规定老百姓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在需要礼仪的场合,要穿礼服。礼服分两种,一种是洋式的一种是中式的,洋式的就是西服,中式的就是长袍马褂。过去传统时代服装总是老一套,老样子,无非今天袖子袖口是八寸,过一段时间流行6寸,就是在这些地方做一些改变。民国初年,很多人开始追求时髦,那种衣服好看就穿那种。官僚模仿穿民间的时装,老百姓学习穿官员服装,妓女也学习女学生清纯的样子,穿学生服,学生看妓女的衣服很漂亮,又学穿妓女服。特别是在聚会的时候,记录下来冬装、西装、满装、汉装,乱七八糟。甚至看到穿西服的人就说你像洋鬼子,互相笑话。
  辛亥革命以后服饰的变化,一是对满族服装进行了改造,旗袍就是旗人的袍子,男人的袍也叫旗袍,我们现在女同学都穿旗袍,就是旗人的袍子改的,比方说女士旗袍改出曲线,男的称为中式礼服。马褂也是满人的服装,骑马的时候穿的褂子,也是一种礼服。现在旗袍也已经进行了改良,成为我们民族很美的服装。
  中国妇女有1000多年缠小足的历史,以前人的脚是三寸金莲,不缠小脚,你嫁不出去,别人不要大脚女人。缠足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南唐后主李煜有个嫔妃窅娘。她善舞,用裹足取悦后主,李煜就要她把脚用白布缠起来,就在金莲上面跳舞,结果因为好看,大家都学习,模仿,这样脚越缠越小,小到三寸。鲁迅评价说,“先是倡伎尖,后是摩登女郎尖,再后是大家闺秀尖,最后才是‘小家碧玉’一齐尖。待到这些‘碧玉’们成了祖母时,就入于利屣制度统一足坛的时代了。”缠足由少数人慢慢扩大,最后成为一种习俗,缠足开始可能是6寸,慢慢缠到3寸。缠足成为习俗的原因就不说了,主要是过去妇女不出门,在家里伺候男人,以弱为美。我的外祖母告诉我,小的时候,家里把脚缠上以后很疼,到山上放牛的时候,就偷偷放下来,回家再缠上。为什么母亲自己也受过这个苦,还要自己的女儿缠足呢?就是刚才说的那句话,不缠足嫁不出去。
  缠小足是很麻烦的。放足运动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了,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创办了个“不缠足会”。清政府也下命令禁止,所以有些地方搞不缠足运动,称为奉旨不缠足。这个事情实际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提倡的,他们来要办教堂,办学校,小脚走不动路你怎么去?所以他们就提倡成立不缠足会。民国初年的女学生和以前的女同学马上不一样,形象一下就改变了。还有一个就是放胸,过去要把女人的胸缠住,到了民国年间才提倡放胸,那家的女孩子不放胸还罚款。中国人的形象大为改观,不像过去东亚病夫的样子。
  社交礼仪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不要说对老人跪拜,你对死人也是一定要跪拜的,现在实行鞠躬礼。孙中山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务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慢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为此令仰该部遵照。”
  再一个变化呢?改革中国传统历法。传统历法是阴阳历,旧的历法有个什么问题呢?每年平均比回归年约少10天21小时。多了几年天就对不上了,所以按农历算,隔几年是闰年,闰年13个月,比平年要多30天。那么到了民国初年这个带来什么问题呢?搞会计预算结算很麻烦,做12个月还是13个月的预算呢?当兵碰到闰年还要多服兵役一个月。坐牢赶上闰年等于多判你一个月。民国改用阳历,就用国号来纪年,皇帝是传说人物,国号纪年叫中华民国元年。
  孙中山下的命令里还提到,要尊重老百姓的习惯,新旧二历并存,在月份牌上有公历有农历,新历下面附星期,旧历下面附节气。旧时的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现在有一些制挂历的,又把香港台湾用的方法搞出来了。民国时期人家都废除的东西,我们到21世纪还在搞,当然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历法改革就带来了节日的变化,过去我们只过农历年节,现在有了阳历、公历了,节日怎么过?民国元年1912年,刚刚改,大家都不习惯,刚刚过了一个年,怎么又过一个年。后来就慢慢出现新式节日,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进来了。传统节日也有所革新,过去的传统节日里面,带有很多迷信色彩,民国时期虽然传统节日在过,但是迷信色彩也有所淡化,礼仪也有所简化。西方的节日慢慢传入到中国来,带来了一些新气象。
  前面讲的很简单,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书馆看看我的书。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过《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产生社会制度质的变化,但是起码由专制政治转变为共和政治。既然有这么大一个变化,人们的观念、生活社会的结构等等都会发生变革。辛亥革命虽然只是推翻了帝制,赶跑了一个皇帝,在一场伟大革命以后,本应该出现社会制度巨大的历史变革,但是并没有出现。但是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后来经过人民革命,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辛亥革命这种变革历程、革命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为振兴中华,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好的学习,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今天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与听众对话
  
  提问:您讲到剪辫子的问题,有一些人宁死都不剪辫子,希望您从心理的角度来谈谈这种现象。
  严昌洪:民国以后不剪辫子的情况有几种:有一种是有封建时代所谓的气节,忠于清朝,保留辫子,随时想复辟,恢复清朝的统治。以谁为代表呢?就是张勋和他的辫子兵。张勋原来驻守在南京,后来江浙联军攻占了南京,他就逃到了苏北,到了民国他还保留着辫子。他不剪辫子,他的军队也不剪辫子,时时刻刻梦想要恢复清朝,1917年,张勋曾经带辫子兵利用民国政府的府院之争,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总理府的矛盾,他带辫子兵打进北京。又把宣统皇帝扶出来,恢复了清朝。但是由于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也就是83天的皇帝梦。张勋复辟就更短命,12天。张勋进北京的时候,那些原来在清朝生活过来的人,一看张勋拖着辫子回来了,又怕自己剪了辫子被张勋的军队杀了,就到处买一些假辫子,系在后面带一个帽子,迎合张勋。等到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扔掉很多假辫子。
  还有一种人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惯不愿意改变,因为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原来不跟着清朝那样剃也是这个理由,后来不剪辫子也是这个理由。头发是父母授予我的,我不敢随便把它处理掉,处理了就是不孝。还有一种就是完全是一种习惯,原来清朝初年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你要他留辫子,他情愿被杀头。到后来中国人200多年都习惯了,甚至以辫子为美了,辫子成为中国人的民族象征。台湾1895年割让给日本人,中国人都不愿意剪辫子,只是少数在日本学校、日本政府里面当公务员的人才剪掉辫子跟日本人一样,但是多数人还是留着辫子,保留着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提问: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动乱的根源,有很多军阀和政治以革命的名义发动各种战争,发生各种闹剧,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严昌洪: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今天不是全面评价辛亥革命,我就没有谈这个问题。现在有一部分人思想太解放了,对辛亥革命进行否定,认为辛亥革命阻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民国初年的动乱,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说开启了国共内乱的根源。实际上是这样的,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以后,发现自己再逆世界潮流就有灭亡的一天。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跑到西安去了,但外国人没有要她退位没有让她交权,她马上就要听外国人的,要搞点改革。所以她在回北京的路上,1901年就发布了一个改革的命令,后来就形成清末的新政,改官制、办学堂等等。
  这个还不够。特别是日俄战争以后,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了一仗。俄败日胜,中国人总结是什么原因呢?日本搞了明治维新,搞了立宪,俄国还是搞专制,所以专制就败于立宪,中国也要学习日本来立宪。于是在1905年就派了5个大臣到国外去考察各国的政治,1906年就开始宣布,我们准备预备立宪。到了后来也制定了宪法,也成立了责任内阁、民意机关,比如说北京成立执政院,各省成立咨议局。这样看起来清政府一步一步走向改革,走向现代化,实际上大家要知道清朝的统治已经到了末期。改革、立宪都是迫不得已的,骨子里面是想通过这个来抵制革命、抵制民众的要求。当时考察回来的官员跟清政府汇报说,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外国搞立宪,内阁不断更换,但是国王和皇帝永远长存;二是外患渐轻。外国人之所以欺负我们,侵略我们,是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制度不一样;三是内乱可弭。我们自己搞了改革,老百姓就不造反了吗。这样一说就把慈禧太后说动了,就搞立宪吧,实际上是为了抵制革命来搞立宪的,为了巩固皇权才立宪的,这样的立宪连当时的立宪党人都认为是骗人的。搞了一个责任内阁,但内阁成员里面11个人有9个人是满族。9个满人里面有7个人是皇族。日本天皇今天换内阁,明天换一个,内阁里面有天皇子弟在里面没有?实际上还是集权。靠他们这种改革,中国不可能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因为辛亥革命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至于民国初年那种军阀混战也不是因为辛亥革命造成的,这是由于中国人迷信权威,要有强人来统治,那个强人一倒,底下又找不到能够替代强人的强者,所以就出现混战,带来民不聊生,这个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当然民国初年的混乱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有关系,封建尘土没有全部挖掉,封建势力继续为非作歹,这就是孙中山后来总结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提问: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意义在那里,价值在那里?除了普及以外,应该还有它的教育意义吧!
  严昌洪: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段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通过这段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道路崎岖艰难,正是由于有很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使中国的进步闸门打开。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或者研究辛亥革命,就是要缅怀先驱们为中国独立富强献身的精神,给我们一种鼓舞,一种教育。通过这段历史,我们还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来为我们今天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来做一些借鉴。我的老师提出,历史学家要参与史学、参与历史,什么意思呢?历史学家通过对原生态的史料进行研究,应该汲取历史智慧,用这些学到的智慧来指导当前的工作,这叫做参与史学。
  
  提问:研究历史有什么方法?您这三个点是怎么提炼出来的?
  严昌洪:这三个点实际上就是社会史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研究历史,受传统史学的影响,重视政治史,研究政治变革,研究阶级斗争,过去把近代史称为五朵金花。研究政治方面是不够的,后来大家研究经济的发展,又重视经济史。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又出现文化史,一些哲学界的朋友们通过研究历史上文化现象的变迁,来看社会的发展,叫做文化史。到了90年代开始,眼光向下,史学界不仅仅研究精英历史、精英文化,还研究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信仰,等等。史学研究慢慢改革,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史又是整体史,是新的史学范式。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来揭示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史到底包含那些内容呢?有的社会史著作提到,社会史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史要研究的内容。我们不可能这么全面研究,你研究某一个点,可以看到他所反映的整个社会变化。最开始我研究社会风俗,通过辛亥革命所带来的风俗变化,就可以看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变化。我也看到近代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风俗习惯有关。比方说义和团为什么会搞出那些稀奇古怪的行为对付洋枪洋炮?那是农民反抗侵略,但是手中没有武器,只有拿传统的气功说事,说什么刀枪不入,只有这个办法可以对抗洋枪洋炮,所以义和团很悲壮也很可怜。还有你们学过太平天国的历史,洪秀全和杨秀清发生矛盾的时候,杨秀清就会天父下凡,就会凌驾于洪秀全之上,这都是从民间风俗里面学来的。社会生活变迁是和整个社会变化分不开的。
  
  提问:希望您以国际社会为背景来讲一下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变迁。
  严昌洪:中国的许多变化不是孤立的,都和国际上的各种势力、各种矛盾斗争有着密切联系。民国初年那么动乱,军阀混战,这就和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不同有关系,他们扶植一些军阀为自己的利益来出力。这些东西都跟国际上有联系,另外民国时期很多的变化,包括共产党的成立,国共两党的联合和斗争,都有国际背景,只是我对这方面研究不够,不可能回答好你的问题。谢谢!
  
  主持人:下面我简单小结一下。今天这个报告我认为是既深刻又生动。所谓深刻,严老师今天主要是从社会变迁这个角度,讲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讲了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辛亥革命后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我们一般人注意的不太多。今天通过严老师的讲演,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认识到辛亥革命对我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严老师对史料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有些史料我们闻所未闻,或者说没有朝那个方向去想。今天严老师从学术、深层次的角度帮我们做了分析,所以今天严老师的讲课,对我们深刻认识辛亥革命有着积极意义。
  研究、认识辛亥革命,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术界对历史研究的视角和范式的转移,逐渐向社会生活史、风俗史、民俗史方面进行转化和深化。对我们文科的学习、历史研究、认识历史等方面作用很大。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对民族社会的影响是长时间的过程。有些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有些影响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也是一次革命,从今天严老师讲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对我们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也有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影响我们当今还不能完全正确评价。它要过一个时期才能真正认识到。所以说严老师谈辛亥革命,对于我们认识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的讲座是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的内容。我们每年要举办一次社会科学普及周,今年是第9年了,今年的主题是“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我们请到了两位知名的学者给我们进行讲演和辅导。今天这场讲座特地安排在深圳大学,一是给大家提供方便,同时更重要的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要我们广大的青年人,要深刻认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谢谢大家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