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变局中把握发展潮流与大势
日期:2019-0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汉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他生于1957年,浙江宁波人,毕业并任教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历任国际经济法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为我国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知名教授。
他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GATT/WTO、中美关系、浦东开放与开发、世界博览会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关贸总协定总论》(合著)、《国际贸易法》《世界贸易组织总论》(合著)、《中国走进WTO》《思想的历程:复关入世文集》《中国外经贸法律新制度》《上海世博会用语辞典》以及英文专著Ten Years: Expo 2010 & Me(《十年:2010年世博会和我》,纽约,2012)等,主持翻译并出版《纪念〈国际展览会公约〉签署75周年》,发表论文200余篇。
2019年,新中国迎来成立70周年伟大诞辰。新中国的成立与飞速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发展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更需要在世界变局中把握发展潮流与大势。
周汉民教授长期深耕于国际经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第一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深度参与浦东开放开发建设,也是我国第一批研究世界贸易组织(WTO)包括关贸总协定(GATT)规则的专家学者之一;从政后则全程参与并主持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并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新片区、2018年中国进口博览会等课题发表诸多论文和演讲,体现出其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学术造诣。如今,随着世贸组织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周汉民也不断通过“两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平台深入阐释中国人自己的WTO改革方案。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周汉民的专业、睿智、精细和国际视野,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近日,就“变局中的世界与中国”“世贸组织改革”“自贸区建设”“区域发展战略”等诸多国际国内重大议题,记者对周汉民教授进行了专访。
百年变局乃机遇 以变应变可从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您如何理解这个“百年变局”的内涵?
周汉民: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的变化诚可谓翻天覆地。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683亿美元;到2018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3.6万亿美元。这样巨大的进步,既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也得益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大局。
然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欧盟正面临英国脱欧的严重问题;美国政府在“美国优先”的施政理念主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与国际社会共识相背离的措施,比如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甚至表示退出《中导条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正以执着的发展,改变着原有的国际经济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原有的格局必将面临重大调整,摩擦、争端甚至某种形式的冲突在所难免。
另外,许多非常重要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也正面临深刻的内部变化。比如,成立70多年的联合国,改革已成为重要议题;三大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世界银行(IBR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贸组织同样面临极高的改革呼声,尤其是世贸组织改革将会是2019年世界政治的一件大事。一系列的国内外局势变化,都显示出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机制必将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社会科学报》:巨大的国际变局,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又当如何自处?
周汉民:一方面,我们要坚持40年改革开放的主轴毫不动摇,充分认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在世界发生巨变之时,要以变应变。正所谓“乱云飞渡仍从容”,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步伐不能停歇,中国对世界应当作出更大贡献的伟大抱负不能放弃。
以变应变,就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举措。因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对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为先导,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动力,促进中国自身更大更深层次的改革。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设立,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中国实现改革开放宏图大略的重要“支点”。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追求更大的成果。在百年变局面前,中国人要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枉不纵、不偏不倚,这就是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互惠互利促双赢 中美关系稳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今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而其中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当前,中美关系似乎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两国间的贸易谈判正在深入进行。您认为在新时代条件下,中美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周汉民:中美关系是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不断向好,小而言之,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而言之,是亚太和平的重要基石;大而言之,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紧要动因。2019年恰逢中美建交40周年,我们要在积极和消极因素中努力扩大积极因素,在保险和冒险的系数中强化保险系数,在合作和竞争的交织中更加强调合作。
虽然中美经贸摩擦震惊世界,但是,从2018年5月开始,中美两国历经九轮贸易磋商,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为下一步两国元首的会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美经贸谈判取得进展的消息传来,国内外反响都非常积极,这充分说明两国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是人心所向。不仅如此,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最为严峻之时,双边贸易额不降反升,突破6300亿美元。这说明美国人民喜爱中国的商品,如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中国制造”的美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美国的企业、市场和资本的参与。中美两国之间的互补互利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有观点认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已经动摇,对此您怎么看?
周汉民:在我看来,与其说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是经贸,不如说是两国人民的友谊。可以说,经贸关系只是中美关系之“用”,而两国人民的友好才是中美关系之“体”。中美友好关系小而言之惠及两国,中而言之惠之亚太,大而言之惠及世界。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所倡导的,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我们要识大体、顾大局,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
中美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同样,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条件下的,而这一关系和感情不是没有摩擦、没有矛盾、没有斗争,但是摩擦、矛盾和斗争,当以人类社会已经教会给我们的平等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中美两国存在战略互疑,这主要源于双方的政治价值观不同以及中国崛起带来的中美实力接近等因素,为此,我们既不要任意放大某一个领域的作用,也不要刻意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摩擦。虽然中美两国可能会摩擦不断,但在维护好我们的基本底线前提下,要把中美经贸关系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使两国关系在更稳定的预期中得到发展,推动中美两国人民感情世代友好。
独立自主为根本 融入世界且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这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压力体现,还是中国主动为之的战略谋划?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如何更好地既融入世界,又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主体性?
周汉民: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国际事务的同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从申请“复关”开始计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历时15年,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度之大,数十年来所未有。但是,在谈判取得成功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因此失去主动性,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着改革开放的主动权,牢牢保持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历史证明,中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今的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从容和自信,融入世界、对话世界。有抱负、有担当的中国人,应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兼济天下。
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不是在外部势力的威逼和利诱下进行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自主和自为进行的。这三个“自”不能忘记,只有这样,我们的开放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因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做到立足自身、从长计议,所取得的成功正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的结果。就中国而言,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是中国最大的利好,所以国际交往和谈判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如今的中美贸易谈判,初衷是获得中美的双赢,若谈判取得了成功,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赢得了未来发展的时空,赢在国内外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保持大致稳定,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宽广。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建设自贸新片区的任务,您认为它“新”在何处?
周汉民: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中共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5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地进行大胆试、大胆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未来,继续以新理念和新举措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第一,尝试世界通行的规则,用备案制或者注册制代替审批制。第二,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负面清单内容,与国际接轨。第三,在金融领域,不断引进新的金融手段、产品等;在贸易领域,强调单一窗口,减少繁复的手续;在税收领域,尝试推行自由贸易港的税收政策;等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并不在于它有多大面积,或居于哪个方位,重要的是突出一个“新”字,必须有新的定位要求和新的制度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方面就是功能一定要新,机制一定要新,所展示的文化样式一定要新。新片区要适应当今世界自贸区最主要的领域和方面,包括贸易的、金融的、税收的、高新科技的,这些都可尝试。但是,自贸区也不是一个“随风起舞”的地方,自贸区的改革主要是涉及贸易、金融、投资、税收、海关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全世界概莫能外。
区域发展大格局 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在进行重大调整和升级。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迈出新的步伐。您如何看待新时代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周汉民:曾几何时,中国是城镇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18%。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9%。但是城镇化绝对不是等量齐观的,一定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世界经验也告诉我们,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国的未来将形成以主要大城市为中心、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构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强调一体化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更大程度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联动和联合;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合作发展;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则强调协同发展。这几大城市群虽核心有所不同,但都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应彼此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目的可以用十个字概括: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长三角城市群包含以上海为龙头的26个城市,2018年产值超过20万亿元,约占全国总产值1/4,最有条件在国内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均衡发展,需要城乡互动,需要产业集群并有效,需要市民素质极大提高,需要不仅有增长的速度更有增长的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民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交通、通信、文化和未来发展预期这7个要素为发展目标,把“更高质量”的要求贯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个环节,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变动期、国内转型升级换挡期相互叠加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似乎面临不小的压力。您认为当前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周汉民: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栋梁,也是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也需要民营企业的支持。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企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是我们以实际行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一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用近40%的资源,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组数据表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只会壮大,只会越来越好。民营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要做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只要做到这三个平等,中国经济会迎来新的春天。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重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再出发 七十华诞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周期,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您认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同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将有何不同?
周汉民: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企改制、特区建设、浦东开放开发,再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一路走来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地前行的。
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为要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此来看,无论是举办进口博览会,还是争取中美贸易谈判的成功等等,都是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实践。我们要让市场更开放,让进口商品更便宜,让社会有更多的资源,让人民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继续奋斗的勇气,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仅自身发展和内部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您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何期许?
周汉民:今天的中国,从经济总量而论,已位居世界第二;从人均GDP而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从贸易总量而论,已经多年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从对外投资而论,是世界第三大投资国;从利用外资而论,2018年首次成为世界利用外资第一大国;从外汇储备而论,是全世界连续14年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目的。70年来,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性巨变,我们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华民族向来具备天下情怀和国际视野。我们始终不能忘怀毛泽东同志的教诲: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所以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良好治理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为例,我国要充分发挥全球经济治理参与者的职能,未来要实现从规则的遵循者和接受者到共同制定者和捍卫者的重大转变,能够代表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立场和利益,代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构筑中的诉求与呼声,使世贸组织真正起到多边贸易体制、主流体制、重要创制规则的机制的作用;我国要深入参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化解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我国要积极发展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总之,中国要以新的努力,和其他成员一起赋予世贸组织以新的动力,使其继续并且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局。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要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同时,继续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工作等,按照设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应当放眼世界,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激情、远见和决心,以扩大开放姿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稳健实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中国故事的世界内涵,成功展示给世界人民。只有这样,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上,才能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才能体现出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为人类的和平、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查建国 夏立 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