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普及

王干: 伟大的作品映照现实

 日期:2015-06-29   来源:深圳商报


王干在自己的书房。




王干收藏的《郑板桥集》。







王干收藏的古书。

王干是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近日,他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写作的化学反应”为主题,通过列举生动翔实的文学创作事例,向深圳观众解析了写作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王干著有《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等学术专著、评论集、散文集,其作品《王干随笔选》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身为一名评论家、作家,王干拥有丰富的阅读量,家中也有不少藏书,为摆放这些书,他还专门请人设计书房,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明式书柜。


特意设计明式书柜


王干的家在北京,城里和郊区的房子分别设立两个书房。在城里的房子,书房就是整个客厅,在王干看来,书房应该是开放式的,不应该是装饰性的、封闭的一个资料室。由于书房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王干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自己书房的特点就是书多,所以整间书房的设计中心理念就放在了书柜的设计上,如今,书房是古典风格,书柜则是明代窗户格局,王干对这个独一无二的书柜十分满意。这个书柜是到顶的高度,占有一面半墙,王干喜欢将书很整齐地排列,另外还有几格就放一些工艺品来装点。王干也是一名书法家,除书柜的那一面半墙,王干将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挂在了其余的墙上。


王干郊区的房子也有一个书房,因为安静,王干喜欢到那里去写作。城里和郊区的书房摆放的书籍类型不一样,城里的以文学为主,郊区则是艺术类书籍比较多。对于这种分类是否为特别安排,王干说,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自己早期较多阅读文学类,这类书籍就直接放在城里了,后来也读艺术类,城里的没有位置了,就刚好放到郊区的书房。谈到郊区书房的设计,王干说,没有城里的讲究,仅仅是买的普通书柜。


书籍按“古今中外”摆放


虽然有两个书房,但因房子不是特别大,在不断淘汰书的情况下,王干的藏书总共有2000册左右。在这些书的品种中,如果按大类分,就是文学类、艺术类和作家朋友送的书。王干说,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不同,自己是“60后”,年轻时看中国古典文学较多,上世纪80年代看外国文学多,现在回过头又看中国古典文学,其中,重点看《红楼梦》。


记者在王干提供的书房照片中,看到书柜中书籍摆放得很整齐,王干说,自己放书都有很有秩序,按照“古今中外”摆放,在文学类中,按照外国文学、外国小说、中国文学、中国古典小说、文艺理论、诗歌类等摆放;在艺术类中,按照中国画、中国字帖、古人画册、西画、现代艺术家画册等摆放。此外,自己重点研究的作家王蒙的书,还有《红楼梦》有关书籍,会专门放一起。谈到自己的作品的摆放位置,王干说,没有把它们展示出来,而是放在柜子里面。


除阅读外,王干也写书法,所以在艺术类书籍中,字帖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汉代隶书字帖《张迁碑》跟了王干30多年,王干说,《张迁碑》的字风格浑厚、灵秀,自己很喜欢。在用汉隶打了书法的底子后,王干现在主要写行书,在喜欢的行书风格中,王干最喜欢书圣王羲之的,可在王干看来,王羲之的字是十分向往、又无法到达的境界,所以自己行书的风格,现在正在尝试将郑板桥、苏东坡、赵孟頫三个人融合。王干坦言,其实自己最想写的是草书,估计等自己再老一点就开始写,最喜欢的是草圣林散之的草书,王干认为他写得太好了。


爱《包法利夫人》与老庄


王干对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涉猎,在文学类里,以前,喜欢读外国文学,现在喜欢读古典文学、欧美文学,马尔克斯、海明威、莫泊桑的作品,王干都很喜欢。在这些外国文学中,王干对法国文学“最热爱”,认为对自己影响也特别大。王干说,在法国文学里,从当代角度来看还是写得很好的小说有不少,比如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其实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讲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主人翁进城,遇到爱情、婚姻、金钱,这些对照我们今天的现实,还是很生动,有现实意义。”王干说,这部小说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影响,自己当时提出“新写实小说”理论,其实灵感源头就是来自《包法利夫人》,王干认为,福楼拜写这部小说时,他在叙述上是灵动、客观、冷静的,所以这部小说到现在,还有生命力,在现实中还能找到影子。


除《包法利夫人》外,对王干影响大、经常翻阅的还有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华书局版本《万历十五年》,王干认为,这本书从历史中,体现了文学和人性;线装版《郑板桥集》也是王干的珍藏之一,郑板桥是王干的老乡,所以也喜欢看他的作品。《郑板桥集》是自己从扬州古籍书店里面淘出来的,自己平常也喜欢逛古籍书店,最开始去那里是想买打折的书,现在去的话,就是看一下版本。王干选书有一点要求,如果是古典的作品,王干希望是老版本、线装书、繁体的;外国作品,就看翻译家,巴尔扎特、雨果的书,他就看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英美的书,就看我国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翻译的。


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书籍,还有老子和庄子的,王干当时把老子《道德经》抄了一遍之后,就有了顿悟,特别是里面讲到的“无中生有”,让王干对自己世界、文学、人生的认识有很大的改观,王干说,我们看到很多实在、眼下、享受的东西这些“有”的东西,但其实我们生活也有很多“无”的东西,如精神、信仰、情感、意志。王干还举例,像古代木头车轮,一定要空的车轮才能转,实心的车轮转不起来。


和《红楼梦》“谈恋爱”


王干很喜欢阅读,在他看来,阅读是和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自然,在自己所有“老朋友” 中,《红楼梦》是自己“最喜欢”的一本。真正的好书,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滋养的,《红楼梦》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好书。王干说,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很多场景都是相通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似是《红楼梦》里的情节,其实在其他名著中,都有类似的场景。在研究《红楼梦》时,王干也感受到,这部作品可以把阅读和写作完整结合起来。王干曾经系统学习过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方法,他发现这些理论在《红楼梦》里都能用的上,“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有共通之处,通过《红楼梦》,相互之间的关联都被打通了,通过《红楼梦》,也把我的人生和世界建立了联系。” 王干说。


从2009年开始,王干开始研究《红楼梦》的写作,现在,他更是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红楼梦》上,“我现在50出头了,看了很多书,学到很多东西,我要把这个世界送给我的东西,通过一种方式,还给这个世界,我找到了《红楼梦》。”王干认为,自己学到的知识、经验、情感等,都可以通过《红楼梦》,还给这个世界。


王干现在在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这本书不仅是对文本的重新阐述,他还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从文学、社会学、符号学等方面进行重新解读。王干说,他会从“意象化”、“任性”、“青春与沧桑”等角度切入,让《红楼梦》的研究变得容易让人接受。


王干在每晚临睡前都会读一读《红楼梦》,在他看来,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就像谈恋爱一样,自己和《红楼梦》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越说越多,永无止境。(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