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嬗变
日期:2019-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3篇教研成果围绕“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嬗变
吴春雷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形势。全面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对于不断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坚持新时代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意义重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由单向灌输转向平等交互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教育者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相对单一,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新媒体即时性、发散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的束缚,各种思潮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影响。
全媒体语境中每个人都是“互动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参与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以传统交流渠道反馈信息的同时,更倾向于通过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成为信息的主动生产者和传播者。微信、微博等即时聊天工具和社交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推送或发表相关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的;信息受众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实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公开或单独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这种全媒体条件下的对话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的依赖性大大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信息占有和传播领域的传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
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善于运用全媒体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播和展示出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
由相对单一转向开放多元
在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布受到版面或播放时间的限制,并且信息的表达往往要经过多个层次的审核与管理,受众所获取的信息表现出特定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存在泛政治化倾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理解为政治说教,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齐划一。
在全媒体条件下,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数字终端和新型互联网传播媒体对信息的操作处理和运算能力更加强大,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更加开放,对话参与各方不仅能获得关于信息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了解到信息传播的背景、相关话题、专家解读、网友意见等内容,并可以通过相关信息链接将信息传播不断延伸下去。信息的表达不仅有文字形式,还可以通过图片、音像、微视频、语音、截图、直播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内容的无差异化传播,全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点。全媒体信息传播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出不同的内容主题、展现不同的价值观点,其中既有优秀的精神产品,也有腐朽的文化垃圾;既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有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政治观教育,而是具有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内的丰富内涵。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复杂的环境下引领学生正确把握人生航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由中心权威转向“去中心化”
在全媒体逐渐形成的特征中,蕴含了鲜明的后现代性,这种后现代性会对社会文化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后现代性的这种解构特质同样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法定的权威性,是由国家通过法律予以确认和维护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机构都要严格接受党和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表现出鲜明的排他性和强势地位,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为受众信息获取的唯一来源,成为社会价值理念和舆论走向的决定因素。
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特征,它解构“传统的中心权威”,从逻辑上否定原有秩序的确定性和同一性,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状况对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话语权威产生了不小的挑战。全媒体内在的平等交互特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自主、自发、平等的信息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绝对的中心,而是与其他对话参与者一样作为平等主体,通过新媒体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对话和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
由统一范式转向个性差异
传统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具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需要具有特定主体资格的人员通过统一传播渠道进行,其观点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范式形成解构,意识形态传播由传统的以专业媒体从业人员为主的精英传播时代转变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大众传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被赋予更多个人色彩和个人偏好。全媒体信息提供者可以按照自身的价值观、审美观发布观点、推送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表现形式;无论是信息的发送者还是接收者,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对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充分实现个性化选择。人们借助于新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任意加工、截取,并根据个人的好恶有选择地对信息的本意进行解读。如果这种解读未能尊重信息原有的事实,就会导致事实本身和再现事件的背离,给人们的信息选择带来困扰乃至负面影响。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切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高效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融媒体优势,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富有时代感和青春气息的话语表达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016M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