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普及

不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日期:2019-03-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学科体系建设时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就如何进一步不断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出殷切希望。三年过去了,我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在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上开展了哪些有效的举措?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田广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如何评价当前我们在哲学社会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田广: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宗旨,努力进取,积极开拓,在“三大体系”的建设上,取得突出成就。 

  第一,针对我国目前学科体系不健全、学术体系不完善、话语体系不到位等问题,从思想上出发,纠正了过去哲学社会科学界“照搬照抄”国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发达国家的学派和学者观点为话语标准等错误倾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得到加强,中国哲学社会学术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二,在理论建设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者以中国实际为起点,立足于中国现实大环境,深入实践,积极申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许多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且在指导社会实践中取得重大成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提高全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理论体系和思想观点。 

  第三,“三大体系”相辅相成,“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具有中国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在形成。学科体系在方位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展开新的格局,学术体系在领域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话语体系在要素上有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和现代风格。人才培养体系、教材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学术研究的深度、新颖度、创造力越来越强,学术自觉、自信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哲学社科研究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彰显独立性、自主性。 

  “三大体系”建设鼓舞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创新,这将大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引领着哲学社会科学向未来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 

  田广:第一,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问题上,理解不深、理解不透,个别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过分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具体情况下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一般都带有综合性质,不能仅靠某单一学科,而是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现有的学科设置不够健全,联系现实的能力不够强,且有的知识和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很好适应现实问题研究的需要。 

  第三,学术成果评价上存在形式化、数量化、行政化等问题。学术浮夸、学术不端、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不良学风仍然存在,学术成果评价科学权威性不足,暗箱操作、“托关系”“打招呼”等扰乱学术成果评价的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在学术成果认定方面,不少学术单位存在着只承认署名第一作者的严重错误,因为许多科研项目都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承认署名第一作者的成果认定方式,否定了其他参与者的贡献,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发展的,一方面造成学者之间争名夺利,另外一方面也的确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成果认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利于我国学者与国际学者的合作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未来,关于补齐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您有哪些建议? 

  田广: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发展源泉和动力,为人民著述、为人民立论,在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进步。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我们要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创新学科体系,使得一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能够更快成长,一些具有“绝学”性质的冷门学科得以传承和发展。应用研究只有植根于深厚学术土壤,获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撑,才能更好地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学术成果评价是评价主体按照一定标准对学术成果所作出的学术价值评判。学术成果评审应选择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人品学风倶佳的专家,不能用外行评审内行。同时,要制定能得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公认、以内容质量和学术价值为重点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能让被评价者心服口服,从而更好引导学术研究。坚持公开透明,要求评价方在恰当的时间、遵循一定的原则,向社会公开学术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标准以及其他关键信息,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反馈、申诉制度,包括评审专家再监督、评价意见再审核等机制,保证评价结果可查询、可检验。 

  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