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投入要让市民有实实在在获得感
日期:2017-01-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监督政府花钱,替老百姓管好“钱袋子”是人大的重要职能之一。昨天,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计划预算委员会会议,用一天的时间对今年的“政府账本”进行审议。代表们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民生工程要舍得投入,也要将钱花好,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乔家华参加会议。
“点赞”账本:
预算编得越来越好
“深圳的预算编制一年比一年编得好,单是部门预算就有厚厚的四大本20多斤重,值得‘点赞’!”包括一向以言语犀利著称的郑学定在内,好几位市人大代表在发言时首先对“政府账本”提出表扬。
同样受到代表肯定的还有会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百名代表预审账本的新举措。“我们代表提出的150多个问题都得到了回应,沟通了信息,提高了审查效率。”吴滨代表说。
在“点赞”的同时,代表们也为账本编制更易读更科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肖幼美代表发现,有不少项目的经费大幅增加,比如,一般行政管理事务经费和公安支出同比都有1000%左右的大幅增长。“在企业,每项支出只要超过往年的5%就要作特别说明,我们一下增加这么多预算,备注不能只字不提。”肖幼美建议,学习企业财务制度,编预算时相关费用只要增降达到一定幅度,就应该加注说明,方便代表审查。
民生投入:
要舍得投入更要将钱花好
去年深圳经济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而根据“政府账本”,其中2700亿要投向民生,这让代表十分振奋。
如何将民生投入花好,让市民更有获得感,代表们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教育医疗都是民生的重头,可是在今年的本级预算中,这两项投入加起来占比不足10%,实在是太低了。”赵大运代表说,要更好地解决看病难、学位紧缺,就应该增加教育医疗的投入。
孙湧代表说,民生投入理念一定要科学,不能只关注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
刘鲁鱼代表说,财政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在民生投入时,不能总是政府替老百姓花钱,更应该给钱让老百姓自己花。他建议通过发放教育券、养老券、医疗券等方式,将部分民生投入直接补贴到个人。这不仅能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更有助于推动民办教育、社会养老、民办医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强区放权:
事权下放了财权要匹配
作为市人大计划预算委的委员,肖幼美代表去年对我市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调研。她发现,只要是“市投区建”的项目,普遍完成得不够好,一些甚至仅完成计划的三成左右。“事权下放了,财权却没有下放,申请费用困难重重,是这些项目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肖幼美的观点得到许多代表的认同。他们表示,我市推行强区放权,的确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但是,事权与财权要匹配,才能将这项改革推进好。
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委相关负责人在回应代表建议时表示,代表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市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第五轮财政体制改革。为实现强区放权的目标,此轮改革将对应地做到“强区放钱”,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相应的资金下放到区里。今后,我市将尽量减少“市投区建”的项目,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