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院在京成立
日期:2021-1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之际,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牵头的省部级主管的科研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院正式成立。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和院校的领导、专家以及70余位师生、媒体朋友齐聚一堂,就“入世二十年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成就”、“WTO 改革与农业谈判的未来方向”、“农业国际经贸和流通规则的未来发展”以及“创新院未来发展思路与建议”等问题开展研讨交流,共商“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粮食供应和贸易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粮食进口在总量与结构上呈现新特征。总量上,中国粮食进口规模明显增加。结构上,大豆进口占比持续下降,小麦和大米进口增加,玉米、大麦、高粱等其他谷物的进口规模、占比、增速都在提高。为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二要“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三要保证粮食进口规模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将进口渠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何秀荣认为,经济快速增长依靠的劳动力红利正在消退,水、耕地、化肥等资源耗费和污染等问题不断凸显。农业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在农产品贸易战略上保粮食、保谷物;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准备可替代的后备方案;加强海外布局,推动跨国公司发展,尤其要加强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加强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工具箱设计。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表示,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贸易“大进”明显快于“大出”;二是进口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三是农业贸易投资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未来应从以下四点着力:一是做好多边或双边农业贸易谈判,尤其是农业服务贸易、投资及新规则等方面。二是抓好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规划实施及有关市场主体培训工作。三是利用各类有效平台提升我国农业贸易的国际市场话语权。四是促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勇认为,入世以来林产品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林业产业发展为山区脱贫提供了重要支撑。第二,林业产业发展为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第四,参与规则制定的国际话语权大大增强。中国已经成为连接林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关键枢纽,为了加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加大国家储备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建设、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优化全球木材供应链规划布局。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表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需要注意三个转型问题。第一个是贸易格局转型。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大进大出,且进口远大于出口。第二个是国际地位的转型。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增加,来自世界的关注不断增加,受到的挑战与日俱增。第三个是国际格局的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功能和定位转型。当前贸易摩擦和大国博弈格局不断变化,农产品贸易谈判成为大国外交的重要工具。面对上述变化,要素和资源投入也要进行相应转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东升表示,中国加入WTO作出的农业开放承诺,为中国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将对农产品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未来需要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格局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一要继续支持和推动WTO多边谈判,同时加快推进双边、区域和诸边开放合作;二要更加注重“一带一路”建设;三要坚持以畅通内循环为主确保粮食安全自主可控,同时通过外循环推动构建全球食物安全共同体。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全球,创建了陆海联动、双向开放的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综合考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农产品贸易现状、地理距离与交通成本、贸易五通指数等,25个国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潜力较大。农业合作至关重要也非常迫切,但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农户等主体从政策、技术、贸易与投资等方面系统推进。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焦点参赞指出,20年风雨兼程,农业对外开放促使国内农业政策不断动态调整,比如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支持补贴、取消临储政策、实施目标价格政策等,有效保障了农业发展。未来针对WTO改革中的补贴问题,首先,中国可以从规则公平的角度纠正过去的农业贸易规则,比如要求发达国家削减综合支持量。其次,从世贸规则减少贸易扭曲的视角,抓住中国人均农业支持量低这一关键点进行谈判。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于敏回顾了入世20年中国农业投资的特点。第一,投资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比例小,增长速度缓慢。第二,农业投资区域与贸易存在不一致性。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生产前端,产业链条单一。第三,投资规模小,以中小企业为主。从目前来看,除了中粮能够在农产品贸易采购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其他企业对投资区域、投资产业链等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未来仍需要在农业“走出去”投入更多资源和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关于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认为,入世是外生变量,不能将国内农业矛盾轻易国际化。要明确国内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关系,深刻认识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展望未来,中国要注重规模效应以及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的政治经济效应;要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构建一个闭环的兜底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预计,未来口粮和高附加值农产品进口量将进一步上涨,我们需要提供稳定的预期,低成本实现国内农产品稳定。农业投资领域,需要思考哪些是要重点进行投资的产业和环节,将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输出、技术援助相结合。未来,中国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分享中等收入红利、增加全球粮食产量、稳定亚洲粮食价格。二是把农业当成产业,孕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三是鼓励FDI和技术输出合作。四是加快国内期货市场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期货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林发勤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贸易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一是贸易政策的确定性提高,二是中间品进口关税下调,三是一系列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制度性改革推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有赖于一系列高标准的自贸协定。除了高标准的自贸协定之外,南南合作以及中非自贸协定等国际贸易机制,都有利于农产品进口供应的稳定。未来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以及农业流通问题。畅通“一带一路”农业产业流通,是打破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方式,这对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与会专家不仅对入世二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和投资的成就、机遇、挑战以及问题作了新阐释,而且对未来WTO的改革思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点、农产品贸易流通、农业国际经贸规则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为“一带一路”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