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21)》发布

 日期:2021-12-13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21)》。报告分析了2020年深圳市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成就,并对2021年深圳市社会治理发展进行了展望。

报告认为,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市的社会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2838.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近七成。其中,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8.8%、31.3%、36.1%和37.9%。教育事业超常规发展,2020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1万个,创历史新高,全市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85%,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41%。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床位数、执业医师数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50%和47%,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1336”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特别是在推动街道和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智慧智能养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4+2+2+2”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9+3”民政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深圳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迎来三个发展机遇。一是深圳养老服务迎来“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政策机遇。“双区驱动”的重大政策机遇,特别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发布,为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强化“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也为深圳推进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颐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赋予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新机遇。老年人口不仅是需要养老保障及相关服务的庞大群体,也是具有特定消费需求并具备相应消费能力的庞大群体,养老事业“保民生”任务紧迫,但养老产业“促发展”的前景也广阔,促进形成养老事业与产业“保民生、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助力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减税降费等激发社会领域投资的政策可能会上升为中长期的制度安排,成为刺激养老产业供给端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基建”发力,在“科创双中心”发展布局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特别是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将为深圳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和老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创新支持。

三是人口结构年轻为实现“有备而老”提供重要“窗口期”。按照户籍人口预测,预计2027~2029年深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常住人口预测,预计2032年深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深圳人口结构年轻,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甚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相比,深圳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基础为深圳提前谋划实现“有备而老”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

报告还针对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疫情期间社会工作介入急难救助服务、疫情期间城市治理、疫情期间基础教育线上教学、深圳市家庭发展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发现,深圳市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法治、市场、科技等的支撑作用;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服务模式,可以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资源整合,动态调控实务目标推动个案管理实施,有利于实现临时安置点的平稳疏散,能够让安置点人员在回归社会的同时恢复或建构社会支持体系;深圳市家庭的经济发展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素质提升能力、健康维持能力稳步提升,但是生活负担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房价收入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收入比得分偏低;疫情期间深圳市基础教育在线教学的整体效果良好,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度较高,不过也给学生的用眼带来很大压力,造成学业的两极分化等问题。

2021年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一年,深圳市的社会治理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注重在顶层架构、体制机制、动力范式、举措手段、保障措施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的创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深圳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审读:喻方华

  读创编辑蒋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