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5)》:以城市文化营造塑造现代城市文明

 日期:2025-10-30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城市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领导,部署实施城市文化领域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要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把城市建设和治理提升到现代城市文明的高度。

  蓝皮书指出,城市文化营造是塑造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它以“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的准确把握和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发挥文化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形塑现代城市文明。为全面深入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深圳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提出城市文化营造新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可复制的文化营城模式与策略,推动城市文化IP建设,聚焦城市韧性提升和多元资源整合,倡导上下联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共建,运用设计思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文氛围,推动城市文化营造的创新发展。实践证明:将文化作为一种方法,赋能人民城市建设,是城市实施积极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未来深圳的城市文化营造需积极回应市民诉求及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市民”这一主体,从文化生态的系统性、文化治理的多元性、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创造以及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等角度进行科学谋划,培育新的城市文明气质。

  蓝皮书指出,深圳始终坚持以文化引领城市绿色空间提质,在绿色空间建设中融入文化、审美视角,将其视为文化、生活与自然交织的多维系统。通过“山海连城”计划,以生态廊道为纽带,有机串联城市公园群与文化设施,构建起“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千园之城”向“全域公园城市”迈进,实现生态效益、人文魅力与经济活力的良性循环与共生共荣。截至2024年底,深圳公园总数达1320个,“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总里程3600公里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如今,深圳的城市绿色空间,不仅是人流聚集地、文化发生地,也成为城市的社会连接器、经济催化剂。深圳“文绿共生”模式致力于增强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绿色空间品质内涵;丰富绿色空间功能,打造多元文化消费场景;创新共建共治机制,提升绿色空间价值感知等。未来,深圳将继续以绿色空间为载体,推动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

  蓝皮书指出,文化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决定性影响,向关注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转变;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为城市文化营造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城市文化营造的方式主要包括新空间生产、场景建设到社区营造等,并通过四种路径促进文化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及其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老旧中心城区复兴更新;二是废弃工厂再利用;三是边缘村落开发与社区营造;四是文化干预提升城市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城市文化营造,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驱动”层面,它更应是一个涉及文化价值、社会公平与历史传承的复合过程。未来城市文化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应注重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既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也兼容并蓄外来文化。只有在这种多维度的生态平衡中,才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文化营造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