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堂文脉入云端:一座城市二十年的坚守与新生
日期:2025-10-30 来源:改革网
深派文化,源远流长;湾区气象,日新月异。在这座以创新为魂的活力之城,一场文化的盛宴正开启新的篇章。2025年10月18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二十周年特别活动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坪山图书馆馆长、作家周国平与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围绕“文化营造与城市文明”展开对话,回顾这一城市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探讨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的关系,以及城市文化营造路径。

当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相莱,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何新红等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键的瞬间,“市民文化大讲堂云端大讲堂”正式启航,标志着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迈入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纪元。
自2005年创办以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已走过二十载春秋。这座文化的“精神粮仓”汇聚了1000余位海内外名家学者的智慧结晶,举办了1400多场精彩讲座,通过媒体传播影响受众数以亿计,如今又以崭新的姿态,在云端续写“文化惠民”的动人篇章。
从实体讲堂到网络空间,从一方讲台到无远弗届的云端平台,这座文化殿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践行着“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初心使命。

文化自觉 从“沙漠”到“绿洲”的城市转型
2003年,深圳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这座城市开始从“经济特区”向“文化绿洲”转型。当时深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竞争的终极战场在文化领域。

“学术是文化立市的关键和根本。一个地方的学术文化决定着城市文化的眼光、格局和底蕴。”王京生道出了深圳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2005年6月26日,著名钢琴教授但昭义以“钢琴艺术教育与钢琴音乐欣赏”为首场讲座,拉开了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序幕。大讲堂创办之初即确立了“鉴赏·品位”的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这一举措在当时全国属于首创,探索了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

“深圳无‘名家’,‘名家’汇深圳。大讲堂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李凤亮如是说。
二十年辛勤耕耘,大讲堂秉持高远定位、创新精神、开放态度和持续坚守,呼应国家战略、弘扬城市历史、紧扣发展需求、推动文化强市,以文化为纽带,成功搭建了一个汇聚天下英才、普惠万千市民的优质文化平台,滋养市民心灵、塑造城市品格、辐射区域文明,成为深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典范和十大文化品牌之一,并于2009年荣获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新奖”,2010年被列为“文化部中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称号。其成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理念,为全球城市的文化治理提供了“深圳方案”。
王京生表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最佳状态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大讲堂恰恰给了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其意义影响深远。
深圳作为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科技”理念的城市,王京生回顾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产值135亿元到20年后的2750亿元,20年增长20倍,证明了“文化+科技”道路的正确性。
李凤亮则认为,城市不只是有产业、有科技,它更重要的是有思想的人在这里生活、工作、交流,最后它成为一个文化的容器。大讲堂正是这样一个促进思想交流并迸发火花的文化容器。
深圳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生态。李凤亮指出,深圳90%以上的大型文化企业是民营企业,如腾讯、华强等,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充满蓬勃活力。他表示,深圳的发展靠的是思想解放、科技驱动、金融助力和平台支撑。
大讲堂用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证明了深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是文化创新的热土,见证着深圳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华丽蜕变。
千场盛宴 名家与市民的文化共鸣
二十年来,登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台的名家学者阵容令人瞩目。莫言、王蒙、厉以宁、郑永年、周国平、金一南等千余位海内外名家学者先后开讲,领域涵盖时事热点、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军事历史、医疗健康、社会法治、励志教育等方方面面。
大讲堂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月使内容系列化,如2025年的主题安排中,5月为“经济·科创”,6月为“文学·艺术”,7月为“教育·医疗”,8月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9月为“历史·社会”。这种设置增强了大讲堂的学理性与系统性。
在深圳,有一群自称“堂粉”的特殊听众。市民宋磊岩便是其中之一,二十年来他几乎一堂不落地参加讲座,认真记录每一期内容。他说:“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是周末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讲堂,那天好像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像宋磊岩这样的忠实听众在深圳有数以万计。他们定时关注讲座预告,挑选感兴趣的主题,呼朋引伴共赴讲堂。不少资深“堂粉”还成为大讲堂听众俱乐部成员,评点嘉宾表现并推荐合适嘉宾。
大讲堂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学术的围墙,让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无论是学者还是打工者,都能免费听讲,都能找到可以听的主题——市民的文化权利在自由选择、免费聆听中得以彰显。
周国平作为四次参与大讲堂的嘉宾感慨道:“深圳读书月和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可以说是我们深圳文化品牌的支柱品牌。深圳这两个活动是起步最早、坚持最好、做得最认真的。”
机制创新 文化惠民的深圳方案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成功离不开其创新的运作机制。在讲座选题上,大讲堂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电话征询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讲座题目以及主讲人,实现“市民点菜、组委会采购”的模式。
大讲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形成了市区间的高效联动机制。同时,大讲堂还专门成立组委会及办公室,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常办常新。
在形式创新上,大讲堂不断突破单一讲座模式。深圳人由此拥有了许多特别的文化记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现场弹奏古琴,书画家米南阳现场挥毫,叶江川、诸宸两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同台演讲,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与“王熙凤”扮演者邓婕一同带领观众追忆红楼经典。
大讲堂于2020年启动线上直播,构建了集现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图书、音像、户外广告、会员组织于一体的立体多元传播体系。
大讲堂的影响早已超越深圳地域限制。多年来,大讲堂的影响力辐射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甚至通过深圳卫视落地港澳台地区,每年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
如今,随着市民文化云端大讲堂创新上线,实现“一次讲座、多次传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讲堂也将不断创新形式,拓展传播渠道,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理念在深圳得到了切实实践。从2007年开始,深圳在国内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零门槛”时代。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并把它视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和动力源。
云端转型 文化传播的数字革命
在数智时代,突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文化资源触达更多人,成为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必然选择。新启动的云端大讲堂,汇集了1400多期节目回看、专家观点短视频、直播入口及完整嘉宾资料库。这一举措将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文化讲堂”。
云端大讲堂已入驻微信、第一现场客户端、i深圳客户端、深圳艺文惠公众号、天威视讯等多个平台。这种全媒体传播策略,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渠道享受文化服务。

面对AI时代,周国平指出:“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是对教育的挑战。”他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型内容已大多被AI超越,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能不能用好AI,最重要的是两点:善于提出准确且重要的问题,以及具备判断AI回答的能力。”周国平结合自身使用AI工具的经验指出,未来的教育应减少对记忆背诵的强调,更加注重学科融会贯通和自学能力培养。
而李凤亮则提出文化产业融合AI发展的三个面向:
面向未来,推动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深圳已出台“数字孪生城市”意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包括大语言模型等产业底座建设。数智赋能让城市治理从“人海战术”迈向“精准出击”,使文明融入街巷烟火与百姓日常的底色与温度。
面向大众,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形成科幻产业特色。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教育和社会教育多渠道提升市民数字素养。
面向世界,利用AI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IP和文化产品。深圳已推出的城市宣传片和城市电影等,正是借助人工智能助力新型业态走向世界的实践。
如今,大讲堂正在推动“创意+人工智能”的升级版融合发展新模式。
“市民文化大讲堂是我们在干的一件高贵的事情,既然高贵,继续坚持。”王京生说,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深圳将继续坚持文化惠民理念,让科技红利不断转化为市民的文化福祉。


城市文明 文化赋能的社会价值
“深圳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多年前我们都记得一个词是‘深圳速度’,我想以后谈到深圳要讲深圳文化。”作家原野曾这样说。
二十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基因。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让深圳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底蕴也日益深厚。
何新红院长在2025年大讲堂启动仪式上表示,今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将着重做好“五个结合”:国家战略与深圳实践相结合、时代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相结合。
这些理念背后,是大讲堂对内容质量的不断追求。在内容选择上,大讲堂兼顾大众化与学术性,既策划严肃的学术内容,也关注通俗易懂的民生话题。
大讲堂还走出了深圳图书馆主讲堂,走机关、进企业、去校园、行社区、踏军营,让这一免费文化福利惠及更多人群。这种流动的课堂理念,让文化知识如活水般流淌在整个城市。
周末听讲座已成为不少深圳市民的生活方式。有市民感慨:“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如此多的名师名课,花两小时就能分享到各行各业的最新成果,我感觉自己享受到了‘博士待遇’”。一位母亲表示:“在深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带他到市民文化大讲堂来听课”。这些朴实的评价折射出大讲堂对市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未来展望 文化强市的深圳标杆
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圳的文化建设需以观念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在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上构建现代城市文明。
王京生提出,深圳应当立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规划文化发展,主动对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趋势。他特别强调要提倡“全民创意”,让创意通过技术快速转化为创新成果。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之城,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家,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综合创新指数处于世界前沿。这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数字时代赋予了深圳“未来之城”的属性,需通过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营造数字空间中的城市文化,创新文化表达方式。
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市民的文化权利。王京生强调,所有文化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幸福感为指向,实现市民的文化享有权、参与权、创造权和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
深圳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全民阅读”到“全民创意”,深圳不断拓展市民文化权利实现的途径。全市每年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约1万场,形成了“读书月”、“创意十二月”、“鹏城金秋”等品牌活动,构建了全民共享的立体文化服务体系。
未来,深圳需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深圳还需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兼具中国味和世界范的文化交流平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推动《咏春》等精品力作的海外传播,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李凤亮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城市定位、文化IP打造和文化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深圳未来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他强调,深圳应明确“创新型、包容型、智慧型、力量型”的文化定位,打造精准的“城设”。这意味着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创建新时代价值传播系统,为城市未来发展书写新的文化篇章。
“我对深圳未来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因为杰出的企业家、杰出的企业而为世界所知,更因为我们这里的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而受到世界的尊重。”李凤亮饱含深情地说。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曾表示:“一个市民社会的养成需要人文的思想长期积淀。希望市民文化大讲堂这些活动再搞20年、30年、50年,带动一种文化生产力,届时深圳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影响将不可估量。”
随着云端大讲堂的启动,市民文化大讲堂迈入“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新阶段。这种融合不仅扩大了受众范围,也创新了文化传播形态。人们不仅可以走进实体讲堂,还可以透过屏幕,随时随地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
未来的深圳,将继续以文化润泽城市,以知识滋养市民。无论线上线下,市民文化大讲堂都将继续讲述深圳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文化之花在这座现代都市中绽放得更加绚丽。
二十年,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漫长播种。当千堂文脉汇入云端,深圳以“文化润城”的回答,诠释了一座现代化都市的深度与温情。未来的大讲堂,将继续让高深学问飞入百姓家,让深圳故事成为中华文明现代叙事中的亮眼章节。
(杨邵灵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