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看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
日期:2025-05-27 来源:南方杂志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付强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新设的人工智能展区成为全场焦点,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无限潜力和创新成果。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本届文博会新设的人工智能展区汇聚了优必选、元象、影石创新、洲明科技等60余家头部企业。此外,还有DeepSeek、宇树科技等广为人知的企业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
《南方》杂志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发现,从参展企业以及产品品类、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正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
第21届文博会现场。(摄影:李梦醒)
在文博会的人工智能展区,机器人化身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以其灵动的身姿和丰富的表情,现场演绎了传统咏春拳法,刚柔并济的动作、精准到位的招式,将中华武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圳众擎机器人公司联合多方正式发布全国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 ——“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该赛事旨在通过高竞技性、强观赏性的机器人格斗场景,展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突破,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
“我们的机器人功能就是‘打架’,可以用于竞技比赛。”现场展示人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机器人“打架”,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人形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极限检验。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表示,格斗是一种高度实时、强烈对抗的复杂场景,唯有身、脑、控三位一体高度协同,方能胜任。它要求机器人不仅要“动脑思考”,还要“用心应变”,更要“全身出击”。
众擎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表示,此次“机甲拳王”赛事的诞生,既是对广东人工智能发展势能的生动诠释,更将成为向全社会展示技术魅力的窗口——通过充满张力的机械竞技,让前沿技术突破,走出实验室、登上舞台,以沉浸式娱乐体验革新传统科技传播模式,让硬核技术展示与观赏趣味性深度融合,打造一场全民可感知的科技狂欢盛宴。
此外,机器人弹钢琴、跳舞、写书法、下棋等场景令人眼花缭乱。宇树、乐聚等形态各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悉数到场,进行弹奏乐器、与“李白”幽默对话等展示;越疆科技展示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机器人;逐际动力展示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云天励飞与闪极科技联合开发的AI拍摄眼镜也在展会上亮相,将科幻电影中的“黑科技”变为现实。
从春晚爆火的宇树科技跳舞机器人,到如今文博会上智能机器人各种应用,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正加速突破。在广东,特别是在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要素集聚,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最好的创业沃土。
全球首款“真人脸+行走”机器人在21届文博会现身。(摄影:鲁力)
从年初爆火的DeepSeek大模型,到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有哪些大模型参展,各自有什么新的进展?
自去年文博会上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科大讯飞等大模型头部企业参展,引发“百模大战”热议后,今年的大模型应用更加注重应用场景。
腾讯混元大模型,作为腾讯全面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已全面接入本届文博会业务应用。在本届文博会上,腾讯混元大模型与DeepSeek共同作为AI会展助手“文小博”的双模底座能力。依托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结合文博会20年沉淀的海量知识数据,“文小博”可自动生成参展商与采购商的精准画像,为参展方精准匹配潜在合作对象,还能提供智能问答、翻译、文案生成等全场景服务,以及实时价格参考与风险评估,助力交易安全高效进行。
CloudasisAI由深圳云洲数字公司开发,是国内首个对话式开发者AI大模型,并在文博会上首发亮相。它能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写代码,生成各种软件,如文博会会馆展位查询软件、深圳旅游小助手软件、文创产品线上商城等,开启了对话式零代码AI生成软件生态引擎的新应用模式。
“鹏城·脑海”由鹏城实验室打造,作为广东展团“大模型产业应用”厅的参展模型之一,展示了在科研、文化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现出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
云天天书大模型由云天励飞开发,同样在广东展团“大模型产业应用”厅展出。该模型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方面有独特的探索,如在文化内容创作、智能安防与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展示,体现了其在文化产业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岭南文化大模型在文博会上首次亮相。这是国内首个文化领域的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创新推出“文化活地图”“广东文化旅游规划助手”和“PDF结构化提取助手”三大应用场景。其训练语料库整合高维度异构数据源,包括《岭南文化辞典》、《羊城晚报》文脉专题报道、非遗名录等多模态数据,填补区域特色文化大模型领域空白。
人工智能展区负责人唐一元告诉记者,在内容创作上,AI创作工具降低了创作门槛,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灵感与可能性,帮助他们突破传统创作思维的局限。在文化传播领域,数字化技术让文化产品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优秀的文化作品能瞬间传遍全球。例如线上展览,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而在文化体验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出沉浸式体验,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或虚拟世界中,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式,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多元化需求。
展会现场,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AI古籍修复模型亮相,获得了广泛关注。合合信息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古籍修复模型,以“AI保护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利用AIGC技术实现敦煌遗书残卷的数字化修复。该模型能够智能学习不同古籍文字风格、纸张背景,对损坏区域的字体内容、风格进行高度还原,达到“修旧如旧”修复效果。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古籍修复的效率和质量,还为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古籍提供了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影石创新带来的AI眼镜,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通过这副眼镜,用户可以穿越时空,沉浸式游览世界各地的文化古迹,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众多企业在机械臂精度与运动算法上激烈竞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激光企业光峰科技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机器人之脸”。其领先的仿生投影技术能够高度精准地模拟人类微表情,赋予机器人栩栩如生的面部形象,使机器人在文化交流、服务等场景中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为机器人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从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正在重塑文化的生产、传播和体验方式。大模型、机器人、AR/VR智能眼镜、AI古籍修复、仿生投影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让文化的魅力在科技的加持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