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特区40年 | 施洁: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日期:2020-12-0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年华诞。40年间,深圳创造了后发地区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为总结和提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亮点,本号将策划精选并陆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40年”专题文章,从学者的视角探索思考经济特区发展的范式、路径和方向,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作者 | 施洁

  深圳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本文为观点概要版

  原文载于《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摘要] 评价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和我国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本文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内容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圳及我国其他五大城市近10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分项指数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自2010年以来深圳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的水平阶段,综合体现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同统一;通过比较来看,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性是深圳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状况优良,协调性还需提升,共享性是深圳最大的短板。文章建议要继续发挥深圳市场化领先优势、创新集群比较优势,更好发挥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助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01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动态的、多维的和丰富的,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对经济发展质量做出科学的评判。本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力求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内在要求,突出时代特性,具体涵盖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等五个维度,分别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驱动的水平、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果和生态结果等五大方面,这样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备;同时,在指标选取上力求简明扼要、避免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下文先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再对2006年~2017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为使评价全面客观科学,接着对2006年~2016年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重点城市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最后得到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0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定

  本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等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涵盖若干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选择能反映高质量发展内涵、状况和成就的显示性指标。具体说明如下:(1)有效性,反映经济资源利用的效率,包括人均GDP、地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该分项指数值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2)协调性,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的效果,包括总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该分项指标值高低反映了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平衡和合理方向优化的程度。(3)创新性,反映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多维指标。该分项指数值高低反映了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它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障。(4)共享性,反映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果,包括分配状况、收入增长状况、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多维指标。该分项指数值高低反映了经济成果为社会所共享的水平。(5)可持续性,反映经济发展的生态结果,包括表征资源能源绿色高效利用,生态环保、环境友好的发展结果等多维指标。该分项指数值高低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成色。

  (二)指数计算方法

  首先,本文采用Min-max标准化将数据标准化。对于正向指标,其公式为:x’=(x-min)/(max-min),即新数据=(原数据-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对于逆向向指标,其公式为:x’=(max-x)/(max-min),即新数据=(极大值-原数据)/(极大值-极小值)。其二,本体系二、三级指标权重,借鉴联合国开发的《人类发展指数》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等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每一级指标采用相同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加总的方法来形成总指数和各项二级指数。

  Industries_Finance.jpg

  03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比较分析

  (一)2006年~2017年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2006年~2017年,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从48.9提升到87.0,年均增长达5%;总指数在2010年发生转折式上升、水平明显进步,由2009年的59.9提高到2010年的67.2。自2010年深圳提出并实施“深圳质量”发展战略以来,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建设取得实质性转变。为了全面解析深圳经济这种阶段性转向,从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阐释十余年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和基本趋势。

W020201201431932226007.png

  表1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变化

  1.有效性指数分析。高质量发展有效性水平从53.9提高到了90.1,增长了67%。深圳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转向更加依赖技术进步、高质量要素投入以及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内生增长道路上来。

  2.协调性指数分析。高质量发展协调性水平从50.8增长到了80.0,提升了58%。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民营经济发达,快速增长的民间投资始终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力量;深圳经济结构在破旧立新中经历了产业升级和主导产业重塑的过程,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外贸出口方式不断优化,总需求发生了结构性改善和质量提升,促进了协调性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多年来保持稳定,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一直处于下降态势,这是协调性指数下行的重要因素。

  3.创新性指数分析。高质量发展创新性水平从40.8跃升至91.9,提升了125%,是五个分项指数中变化最突出的一项。十多年间里,无论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还是创新效率都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与深圳常年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主体地位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4.共享性指数分析。高质量发展共享性水平从55.6增长至74.5,提升了34%。这十余年间,深圳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对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需求进一步满足。但同时也要看到,反映住房自给能力指标—房价收入比近年来呈现快速拉升态势,极大压缩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表明深圳在推动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方面还有进一步的作为空间。

  5.可持续性指数分析。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性水平从43.2增长至98.2,提升了127%。深圳曾经经历过粗放式增长阶段,也面临着发展的“四个难以为继”问题;深圳在2005年提出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转变,2010年提出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工业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这既反映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生态成果;同时也体现出政府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推动加速“三来一补”企业转型和淘汰,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成果。

  (二)深圳与其他五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比较分析

  利用上文相同方法,本文测算了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六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结果发现,高质量总指数整体上呈现出“北京和深圳领先,上海和广州持平,天津和重庆相对落后”的梯次分布格局。

W020201201431932307401.png

  表2 深圳与其他五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变化情况

  注: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深圳的指数在横向比较时与纵向比较时数值并不相同。

  1.有效性指数比较。深圳水平领先(84.8),上海进步最快(83.3,年均增速达4%),北京广州较为接近(71.9和70.8),天津位居第五(65.3),重庆较为落后(53.0)。这种格局与六个城市的市场化进程程度是高度一致的(市场化水平,参见王小鲁等,2017)。通常情况,市场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越趋向内涵和集约型,越有助于产出效率的提升。

  2.协调性指数比较。六城市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北京(73.5)、广州(72.9)和上海(70.0)以微弱优势领先深圳(69.3)、天津(67.6)和重庆(62.1)。从指数构成看,总需求方面,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上海是唯一在大多数年份超过40%的城市,深圳在大多数年份与北京、广州水平相当。产业结构方面,代表高研发投入的高技术制造业,其比重深圳一直高于其他城市,反映出深圳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但服务业所占比重,深圳以较大差距落后于北京,略低于上海和广州。投资结构方面,深圳与北京、重庆水平接近,均领先广州和上海。外贸结构方面,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深圳在大多数年份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只到2013年改善速度才明显加快,2016年追赶上广州,但仍然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与深圳外贸出口体量远大于北京上海有很大关系。消费结构方面,服务性消费占比六城市整体处于下降趋势,深圳水平相对落后,拉低了整体协调性发展水平。

  3.创新性指数比较。创新性指数,水平最高的是北京(86.3)和深圳(84.8);提升速度最快的是深圳(50%)和北京(40%),其次是上海和重庆(20%)。创新在六个城市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对比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深圳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产业技术创新及企业研发和新产品产业化上的发展优势。

  4.共享性指数比较。广州水平领先(90.6)、北京居中(80.6)、天津重庆上海基本相当(分别为77.5、75.7和73.3),深圳相对落后。在五大分项指数中,深圳共享性指数排名末位,是深圳的短板所在。一方面,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虽然近年来做出诸多努力,但外来人口规模与城市本身相对薄弱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不匹配;另一方面,土地空间资源相对紧缺,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房价收入比也拖累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共享性水平。

  5.可持续性指数比较。深圳(98.0)和广州(97.2)位居前两位、北京(93.1)和上海(92.9)居中,重庆(86.6)和天津(85.9)相对落后。按可持续性指数提升速度排序,依次是重庆、天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方面,部分城市工业化起点较高、规避了走工业化发展老路,表现出环境友好的生态绩效和生态追赶上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将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作为全球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使城市环境质量总体稳步改善。

  0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测算发现,自2010年以来深圳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的水平阶段,综合体现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同统一;通过比较来看,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性是深圳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状况优良,协调性还需提升,共享性是深圳最大的短板。进入新时代,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以更加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继续发挥市场化领先优势,以更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创新,深圳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市场化水平相对领先,在投资领域形成了多元产权结构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动态格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效率提升、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要继续发挥市场化领先优势,推动改革开放向全领域、高层次、深水区推进,继续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公平,健全产权保护。一是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

  (二)继续发挥创新集群比较优势,以更高水平的创新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能导致持续增长的产生,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和根本动力。深圳历经40年产业调整和迭代,逐步转型为以高科技生产研发为主的创新型城市,深圳拥有“硬件硅谷”的称誉,与周边城市(香港)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特色创新集群。在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时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企业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获取和吸收其他人的创新。一是,强化布局重点基础性、源头性创新。二是,强化与全球领先科技的无缝对接,参与全球知识生产过程。三是,推动创新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制造业再工业化、再创新。四是,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三)更好发挥政府社会治理职能,以更优质的社会事业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初心。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社会经济保障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补齐高等教育、优质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短板,加快推动实现特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而在共享发展上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构建与创新型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深圳教育质量。二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市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深圳医疗水平。三是,构建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相协调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深圳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