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日期:2024-12-31 来源:深圳特区报
■ 上官酒瑞 王晶晶
提 要
全面深化改革越是“进一步”,所触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复杂,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越深层,面临的挑战难题越多,越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镌刻于改革旗帜上、融入至改革各方面。
在改革实践中,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更快速发现、精准甄别、有效吸纳,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将改革决策与执行建立在广泛民意基础之上,让改革味更浓、成色更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初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大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是书写好新征程上改革的时代新篇、实践续篇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底色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从来都有着鲜明的价值立场,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将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改革的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统一起来,构成了改革的价值底色。
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正是为了人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的各阶段与全过程,党领导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才更有底气力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历史评价主体。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这是改革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改革的价值尺度。新征程上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如此,要将改革与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更好贯通开来。
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处处彰显鲜明价值属性,是以人民为中心、“见物更见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的价值性关联正是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底色
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到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决定和部署,将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伴随实践发展而来的,是党对“为了谁”的改革价值论认识的不断深化。比如,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的改革,为何向纵深推进、如何向全面深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方面,人民期盼什么,改革就推动什么,人民反对什么,改革就纠正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安全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赢得了人民支持。另一方面,广集民智,改革才能生生不息,汇集民力,改革才能突破层层障碍。“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等改革推进,还是“三明医改”、河长制、林长制等制度推广,无不是对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经验的及时总结与提升推广,是人民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来,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越是“进一步”,所触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复杂,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越深层,面临的挑战难题越多,越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镌刻于改革旗帜上、融入至改革各方面。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无不体现问题导向。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与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在改革实践中,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更快速发现、精准甄别、有效吸纳,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将改革决策与执行建立在广泛民意基础之上,让改革味更浓、成色更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初心。
二是突出凝聚合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涉险滩、闯难关,必须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结合起来,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力量与首创精神。“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在推进改革中,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其表达的意愿、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要推动重大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因地制宜积、大胆探索,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正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总结出来、运用开来,为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聚合力。
三是突出公平正义,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理应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为此,必须把牢价值取向,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上官酒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王晶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