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实习实践制度的创新路径
日期:2024-12-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兰兵 陆妍冰
提 要
完善高校实习实践制度,需要从健全实习实践的保障制度,健全实习实践联动机制,丰富创新实习实践内容形式,完善实习实践制度的信息化保障等方面加以推进。
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资源。新时代人才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实际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实习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这一重要目标举措,这对解决实习资源分配不均、实习质量参差不齐、实习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实习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劳动力供求关系平衡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高校实习实践制度,需要从健全实习实践的保障制度,健全实习实践联动机制,丰富创新实习实践内容形式,完善实习实践制度的信息化保障等方面加以推进。
进一步健全实习实践保障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强高校实习环节的资源经费投入,确保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经费需求保障,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捐赠实习资源经费。要明确实习实践制度的法律规定与法理依据,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作为就业实习主体的责权划分、利益边界,强化实习契约、知情、劳动薪酬、保险、税收激励等保障,加强对实习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实习实践环境的健康发展。各高校应将学生实习实践置于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制定明确具体、可量化的实习计划和目标,科学合理地建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要建立包含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实习中的管理监督、实习结束后的反馈总结等在内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提升实习的规范性、公平性、有效性。
进一步健全实习实践联动机制。政府应积极推动校、地、企三方合作,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引导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资源,打造就业实习实践共同体,形成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合作共识。高校应将就业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有实质、有意义、有深度的实习内容,共同参与实习课程的设计订制,确保实习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同时高校应统筹教务、就业、学工、团委及教学部门,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与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建立密切合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和资源对接共享。要与企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和创新,积极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生态的建设优化,提高实习实践质量。
进一步实现实习实践内容形式的创新。完善高校实习实践制度,要把实习实践教育有机纳入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学校实习实践教育条件,采用合理的实习实践结构和组织方式,选择和运用恰当合适的教育资源,确保实习实践在微观层面的精准落实。要顺应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从组织、安全、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链条设计,打造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活动的培训、服务、孵化和活动支持体系。要探索科学化、多样化、创新化的实习实践形式,鼓励通过跨部门轮岗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等途径开发实习实践新场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实习实践资源,不断探索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习实践样态,通过订单式、学徒制、适岗培训等联合培养形式,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反思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实习实践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技能,持续推动实习实践形式和内容创新。
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践制度的信息化保障。完善实习实践制度,有赖于智能技术的充分运用。要建设完善以实际供求为核心的实习招聘体系,优化相关信息平台供求匹配能力,积极打造数字化、及时性的服务校企合作的网络供需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开展实习意向调研、学业实习进度动态跟踪,精准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精准掌握学生实习实践需求,为用人单位精准推送政策和服务内容。同时依托基地平台实现对岗位、学生的双重精准画像,对学生进行前置性实习业务和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开展实习过程跟踪、分类指导与定向帮扶,提供更加精准的实习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岗位匹配度。要通过智能化平台建立各方的协同联系,对各类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实习实践资源的利用效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对实习实践平台基地的安全管理和科学评价。
(兰兵:西交利物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外国语高级中学校长、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陆妍冰: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