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

 日期:2024-12-18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4)》。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4)》以“文旅产业”、“城市文化空间”、“文化软实力”、“福田公共文化”为线索,比较全面地反映一年以来深圳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改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化产业方面,主要有深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电竞产业2023年度报告、深圳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对策、深圳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深圳文化旅游领域新型消费路径对策、深圳媒体融合发展经验与路径等课题。文化软实力方面,主要有全民阅读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阅读与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工业遗址艺术改造、城市IP建设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深圳“设计之都”数字化发展策略、高质量全民艺术普及的深圳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公共文化”是区一级单位首次以专栏方式参与蓝皮书撰稿,其中如“民办公助”交响乐团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基层文化馆社会化运营案例等议题,比较真切地反映基层文化空间建设的具体情况与思考。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分为8个展馆,推出近400项活动,荟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文化精华,充分展现我国文化引领、数字赋能、科技支撑、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第二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主题,开展8个平行分论坛,涵盖文艺创作、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主题。两场国家级重磅文化活动在深圳联袂而至、“双星并耀”,文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与思想前沿的探索交流相互激荡,通过多元文化交汇、智慧火花碰撞,凝聚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广泛共识,激荡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为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推动文体旅消费实现新突破,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深挖文娱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服务消费创新扩容等方面,出台诸多护航措施:如全力激发春节文旅消费需求,打好文旅促消费“揭幕战”;深耕“5.19中国旅游日”“欢乐游购月”等文旅消费活动举办机制,加强“购物”“文旅”“美食”“赛事”“展览”等领域的联动,提升活动影响力;支持夜间文旅消费创新发展,聚焦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新场景;支持各区持续升级打造节日大道等“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放大文博会和各类体育展会的溢出带动效应,聚集更多国际国内优质品牌、产品和服务资源,推出文博会各场馆主题旅游线路;加快打造游客中心以及集旅客中转、旅游服务、跨境旅游、免税购物、时尚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深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全面地总结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截至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2.02亿元,占GDP比重为7.6%。2023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07.95亿元,占全省的49.0%、全国的8.5%,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规模超5千亿元,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业增长强劲,规模占比41.9%。深圳文化企业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17家,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半壁江山,其中符合文化新业态特征的有9家企业。尽管疫情给文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2023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逐步恢复,特别是“20+8”产业集群政策赋能下,深圳注重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动能优势,在“科技支撑、创意引领”下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传统领域迈向创新赛道。

  作为科技之城的深圳,电竞产业也获得长足进步,方兴未艾。深圳提出打造国际电竞之都、广州提出打造世界电竞名城。《粤港澳大湾区电竞产业发展报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建议是:深圳、广州参与全球电竞产业竞争,增强中国电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香港发展行政区电竞代表队、国际电竞赛事等环节。佛山、澳门等其他梯队城市,完成各自的身份和配套职业电竞赛事、电竞设备等产业。

  增强文旅消费,是本年度工作重点之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近年来在工业旅游方面崭露头角,其工业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深圳正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工业旅游发展报告》探讨了深圳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通过对深圳工业旅游的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深圳工业旅游的影响力,也为我国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深圳蓝皮书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4》提出——

  一是建议支持小微企业着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借助跨境生态要素全国领先的优势,发展跨境文化产品电商交易,充分利用港澳地区会展资源以及海外宣传平台和销售渠道,扩大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提质扩容,构建服务区域对外文化贸易企业的全链条、全流程、集成式、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建议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业,持续以科技创新和时尚文化引领消费潮流,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强化特色文化街区消费功能,支持演出场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产业园区等合理配置文化休闲区,丰富多元文化消费供给。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拓宽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快特色文化消费集聚区建设。三是建议完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创新。丰富文化金融产品,健全投融资服务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以聚合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为配套,构建贯通“补、投、贷、保”各环节的联动机制,缓解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完善以市场化融资方式为主,政府产业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第40页

  深圳、广州、香港处于第一梯队,其中深圳提出打造国际电竞之都、广州提出打造世界电竞名城,我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判和建议是:深圳、广州发展电竞游戏、电竞俱乐部、职业电竞赛事、电竞场馆、电竞园区等产业,参与全球电竞产业竞争,增强中国电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香港发展行政区电竞代表队、国际电竞赛事等环节。佛山、澳门处于第二梯队,在电竞赛事、电竞俱乐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在电竞游戏、技术平台等方面偏弱。我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判和建议是:佛山发展电竞俱乐部、电竞赛事、电竞设备等产业;澳门发展特别行政区电竞代表队、国际电竞赛事等环节。东莞、惠州、珠海处于第三梯队,在电竞游戏、电竞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电竞赛事、电竞俱乐部等方面偏弱。我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判和建议是:东莞发展电竞俱乐部、职业电竞赛事、电竞设备等产业;惠州发展电竞园区、全民电竞赛事等环节;珠海发展电竞游戏、全民电竞赛事等环节。中山、江门、肇庆处于第四梯队,仅在电竞衍生产业领域有所发展。我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判和建议是:中山发展电竞设备、电竞酒店等衍生产业;江门、肇庆发展全民电竞赛事等环节。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第60-62页

  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工业旅游资源类型大致包括四类:1、高科技产业旅游:深圳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大亚湾等。游客可以参观这些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线,了解它们的创新过程和产品制造流程。2、工业遗产旅游:深圳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如旧厂房、仓库等。这些工业遗产经过改造后,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艺术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例如华侨城创意园、蛇口工业园、金啤坊等。3、制造业旅游:深圳的制造业发达,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来一补”深圳制造,近年来向“深圳智造”发展,包括电子、精密仪器、服装、家具、医药等多个领域。制造业旅游通常包括工厂参观、产品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活动。4、创意产业旅游:深圳是中国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游客可以参观创意产业园区,了解创意设计、动漫制作、数字内容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第82-83页

  城市IP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地理环境(自然、建筑)IP、历史(事件、名人)IP、传统文化(技艺)IP、优秀产业(企业)IP、体育赛事IP、演艺IP等等。IP的核心是流量吸引能力和内容变现能力,意味着城市IP不能仅仅靠一成不变的资源和昙花一现的创意,需要相应的产业链资源匹配。 换句话说,城市IP在依赖城市资源禀赋的同时,更需要运营理念支撑,是讲述城市故事、带动城市营销、提升城市价值的整体性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提升品牌意识,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了诸多城市IP。但这些IP更多是基于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的松散形成的,并未经过统一规划,也没有得到系统开发,导致深圳极其缺乏能够准确表达城市精神内涵的IP代表,极大限制了深圳整合营销传播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究其原因,在于过度重视IP打造的载体,而忽略了支撑起IP形象的内容,讲故事的“叙事策略”与目标受众需求不匹配。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 第222页

  整合全市多个设计行业协会,建设深圳设计之都网站,全景式呈现深圳设计资源,按照设计产业分类、设计资讯、设计师、设计企业等建立深圳设计数据库和设计传播平台,做好深圳“设计之都”城市品牌的整合营销。建构鲜明的城市图像,可以建立深圳IP共创平台,汇集深圳的文化创意素材,深圳故事等,加大视觉传播的力度,强调深圳设计的文化动能,从下至上推动深圳设计的品牌传播。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内设计数据素材、设计工具、设计项目信息、产业链信息等设计产业相关资源库,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协同设计制造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如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化设计平台、虚拟建造协同服务平台等,打造 “互联网+设计产业”服务平台模式,推动设计、材料、生产等环节的协同,促进产业上下游资源流转,提升设计服务底层支撑能力。以设计博物馆为切入点,建立虚拟数字设计博物馆,打通线上和线下资源。通过实景模拟、立体展现、沉浸体验、光动媒体、动态机能数媒、互动媒体等形式,把线下实体博物馆“搬”到虚拟空间,让用户只需运用新媒体技术就可身临其境地欣赏珍贵展品,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相关知识。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第247-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