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科学创新
日期:2024-12-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传刚 通讯员 王顺然
12月7日,由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科学创新”——第六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艺术智库、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深圳社会科学院、法国阿多瓦大学、日本福冈国际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嘉宾及青年教师70余人参加会议。
本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讨会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科学创新”为主题,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方法与路径”“AI时代人文学科的挑战与创新”“跨学科知识联合:哲学、文学艺术与科学”等三个议题展开。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方法与路径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如何以独特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自觉建构知识体系的中国表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到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圳要坚定“人工智能+文化”的发展目标、奠定“人工智能+文化”的广泛基础,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普惠作为价值需求,引领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马寅卯谈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关乎文化自信,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对话中的参与与贡献。他认为,勇于并善于把世界优秀思想文化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资源,才能建立真正的主体性。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认为,文学人类学是中国学界拥有自主知识体系并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基于传统国学的独创性新方法论探索和理论体系建构过程,可以为方兴未艾的新文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鲜活案例和本土经验。
深圳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洪一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时代要求和学理根据,要以中国思想为基轴,吸纳不同文明优秀成果,以原创和超越的知识演化回应中国发展、世界问题;要洞察知识的时代性变革,在AI对人类知性改进、非经典算法算力和知阈的拓展等方面,发挥东方智慧的宝贵价值。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中国的科幻研究,需要创造自主的知识内容去解释或推演相关问题背后的深度结构或内核。他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自主的知识建构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潮州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二级巡视员陈韩曦表示,饶宗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创新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饶学研究,以上古史、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经学、潮州学等综合研究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启波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将产生长远的方法论效应。
AI时代人文学科的挑战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文化赋予一系列崭新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表示,文学与人类学的交叉互渗,要突破以往的“数码时代”“数字化生存”等习惯认知,以“数智文明”为核心关注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他认为,发展文学人类学,可能会创造新的观念、新的范畴,积累成为一种新的范式。
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罗海鸥谈到,学生能够借助AI技术完成深度学习,既给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赋能,又给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首先要认知新的科技、新的人文,按照他们内生的共性和差异性去重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路径和体制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张晓芳认为,人文科学的创新要沿着理性主义的路径,构建人类知识图景,坚持寻找自然界包括人本身在内的逻辑结构。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江玉琴表示,科幻以其技术性、未来性、预测性、虚拟现实等特性正在生成新的形式与内容,如数字人文、科幻电子游戏等技术关联了物理世界与虚构世界,建构一种新知识体系。
跨学科知识联合:哲学、文学艺术与科学
跨学科研究是方法论探索的热点之一,跨学科旨在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认为,比较神话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和壮大既体现出鲜明的传统特征,也不断出现新的跨界融合。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珺认为,应立足社会文化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寻求建立在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方法和路径。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表示,既要讲好中国文化巨匠的故事,也要讲好普通百姓的故事,只要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讲好这些故事。
刘洪一认为此次论坛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讨会主题突出,集中探讨了时代性的大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研讨会创新探索性强,专家观点新颖、论述扎实,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真切见解,而不是空泛议论;三是突出跨界的知识对话,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共同参与研讨,展示出鲜明的学术前沿性和实践前瞻性;四是研讨会通过知识间的交叉对话,在深化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认识的同时,也发掘出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