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二重逻辑
日期:2024-12-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刘永元 许坤
提 要
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国有大型银行只有服务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金融报国的示范带动作用,释放科技赋能引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一、金融支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金融为什么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近年来,硅谷银行、共和第一银行等多家美国银行因脱实向虚而出现倒闭。银行的主要业务划分为“存、贷、投、汇”,其中存款和贷款是银行的核心业务。笔者分析了美国倒闭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现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大量的资产配置于“投”。美国银行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必须要回归本源,聚焦存贷主营业务。否则,银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击鼓传花”只会引发金融风险在不同部门的累积和溢出,最终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金融为什么要服务新质生产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实体产业、金融业及市场结构。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国有大型银行只有服务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金融报国的示范带动作用,释放科技赋能引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中小银行只有服务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从容应对新挑战,因地制宜谋发展,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
金融支持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科技金融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4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5000亿元,鼓励引导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6月,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围绕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提出系列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我国已基本建成人民银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控,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贷款主导,国有资本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补充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支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金融以资本运作为核心,资本在生产要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金融通过资本的运作,盘活了存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并引导新增要素的优化配置。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金融以资金与技术融合,初步完成支持政府和企业高质量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开发利用,培育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深化重点产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要素的经济能级,维护数字经济安全。
金融支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绿色金融为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重点优先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投融资体系,包括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及微观层面的市场机制。
三、金融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点建议
第一,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机制,谋划重大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探索构建“政府财政贴息+政策性金融+订单质押+数字保险”专项技术攻关中长期贷款融资合作机制,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核心技术研发专项贷款,“一企一策”支持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等重大科技攻关。金融机构要围绕头部科技企业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和平台,形成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探索长期限的产业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和订单融资。探索设立国家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基金,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以科技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数字金融扶持”的选题攻坚机制,探索实施重大科技型骨干企业“白名单”制度。
第二,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有效降低不同市场之间的信息摩擦及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机构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科技应用,助力政府和企业在市场规则制度共通、商业基础设施共联、商贸流通体系共享等方面的数据平台和市场建设。
第三,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府部门统筹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直接投资、资源注入等方式,打造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试点发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产质押债券,创新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数字资产和科技资产融资机制。发挥银行的资金配置和融资撬动能级。探索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等长期低息数字资产质押贷款产品,定向支持前瞻性、战略性的项目。发挥资本市场的权益性融资工具作用,形成更多的耐心资本。鼓励运营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的数据中心、科学中心等通过类REITs、公募REITs等盘活资产,带动有效投资。
(刘永元:共青团龙华区委书记,经济学博士;许坤: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