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日期:2024-12-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陈少雷
提 要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创新特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跃升,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质态更迭,持续形成更为先进的生产力。
作为科技创新之城的深圳,正在以越来越多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奋力书写深圳版本的“因地制宜”,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深圳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篇章。
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调研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核心引擎,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解答时代课题过程中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双向互动、互促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创新起主导作用”突出强调了“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这里的“主导”意味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尤其是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颠覆式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精准概括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本质区别。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等要素投入,与之不同,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包括推动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充分融合、技术迭代加速涌现等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跃升。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刻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彼此契合。一方面,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产力才能形成质态跃升,进而持续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将新发展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各层面、各环节落地见效。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前提和培育路径,这三方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长点和着力点,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和跃升的角度看,今天新劳动者头脑中的知识、具备的劳动能力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之相伴随的新劳动资料和新劳动对象也都在不断发展和迭代。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正在深刻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劳动状态、劳动时长、劳动效率等。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深刻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要素生产率侧重产出与单一要素投入之比,而全要素生产率则强调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的反映,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特点、关键、本质的角度进一步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规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创新特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跃升,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质态更迭,持续形成更为先进的生产力。
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一重要论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为各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标,深圳全市上下牢记重托、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深层次改革,深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深圳已投入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有效引导和拉动了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5%;抢抓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风口,推动三个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值高速增长28.3%、27.8%、14.1%。同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和基础设施,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科技创新之城的深圳,正在以越来越多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奋力书写深圳版本的“因地制宜”,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深圳结出更多丰硕成果。【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及实践要求研究”(GD24CXY06)】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