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现当代文学研究有哪些新的增长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高端学术研讨会”举行

 日期:2024-11-18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如何回应时代关切、关注当下人们存在?

  11月9日至11月10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高端学术研讨会”,汇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近20所高校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关切和现实关切进行问题意识与方法创新的研讨。该会议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期间,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来到会场看望了与会专家学者。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永成在致辞中介绍,中文学科是深圳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由北京大学派援建,由学者乐黛云、胡经之等创办。四十年来,中文学科不仅为深圳这个经济科技城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承担了为深圳这座科技创新之城输送人文滋养和建设精神文化的使命。本次会议旨在研究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开拓新视野,这不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认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方面,以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文学创作多维一体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跨学科、跨文化、互融互通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走向新的天地。深圳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既重视历史脉络的梳理,又关注文学本身的发展,始终把史料和理论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他期待深圳大学未来能取得新的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自力表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创办四十年来,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与特色,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是深圳高校中唯一涵盖文、史、哲三个专业的高等人文学院,也是伴随着深圳大学成长,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学院之一。本次会议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方法创新、史料价值等多元视角开展讨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希望会议的研讨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学术智慧。

  

  据本次研讨会发起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晓霞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从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从未停止。在从“五四”迄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立足时代,自觉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同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及其价值。本次研讨会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的探索,助力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新文学如何发明“古典”?如何重新激活“新文学”的历史活力?我们要如何全方位发展新时代的文学理论?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史料视角”?中国现代丝路文学有哪些值得深究细研的问题?“文史分合”之于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看待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及其诗学建构?如何深化鲁迅思维方式研究?怎样评价1990 年代新诗与当代文学审美思想……记者看到,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制、文学经典的阐释、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文献整理与文学翻译等诸多议题展开阐发,呈现出丰富的研究视域、深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刻的学理思考。

  11月9日上午有两场会议主旨发言颇为瞩目。上半场发言由湖南大学教授谭桂林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继凯评议。下半场发言由《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深圳大学教授高建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四川大学教授李怡、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先后发言。

  其中,刘勇认为,传统的理论、创作、研究都强调关注现实生活,重视文学文本。但是,我们更要跳出现实,研究现实,直面未来。莫言等作家的创作、钱理群等学者的思考都给了我们新的启示。高建平从多重侧面探讨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已走过75年,经历过挫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发展文学理论,在立足当下实践的基础上,与古人对话,与世界对话。程光炜则深入阐述茅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眉批文库》与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文学因缘,指出茅盾以艺术标准为《青春之歌》书写的“眉批”,是《青春之歌》“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很有价值。吴俊从文学史的整体视野中,将1976年至1978年视为一种特殊的叠加——前30年文学的尾声,后40年文学的引子,强调政治转换期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学史(历史)研究的特殊重要性。李怡指出,文学研究中的“文史对话”是通过重塑历史材料来重建我们对历史的感觉,从中深入了解作家的心态与精神,也就是“以史证文”。这就是文学的“文史对话”与历史研究的“文史对话”之间微妙但又重要的一个差异。贺仲明认为,废名、施蛰存的思想和创作都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学中为新文学寻找资源,回归到文学传统之中。这既是五四之后新文学一种思想的缩影,也是1930年代文学界大致共同的创作指向。

  11月9日下午有两场会议研讨和一场青年论坛。会议研讨上半场由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自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杨天舒主持,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张立群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克评议。会议研讨下半场由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永丽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赵目珍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孟庆澍和云南大学教授段从学评议。段从学、西北大学教授姜彩燕、刘永丽、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咸立强、山东大学教授宫立、赵目珍、暨南大学教授赵普光、杨天舒、张立群、张克、谢晓霞、李自雄等学者先后发言。

  青年论坛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席艺洋和张克主持与评议。深圳大学助理教授赖清波、深圳大学博士生张震、深圳大学博士生李沁玥等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先后发言。

  11月9日下午,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来到会场探望与会专家学者。张晓红对专家学者们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向他们长期以来对深圳大学文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张晓红希望与会嘉宾以后能一如既往关注和关心深圳大学的成长,支持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11月10日上午同样有两场主旨发言,上半场由段从学和咸立强主持,贺仲明、四川大学教授周维东分别进行评议。下半场由姜彩燕、赵普光主持,武汉大学教授李遇春和宫立评议。谭桂林、李继凯、李遇春、刘艳、周维东、孟庆澍、中山大学教授刘卫国、深圳大学教授汤奇云先后发言。

  其中,谭桂林从语言学维度讨论“新国学”理论,认为王富仁在2005年提出的“新国学”是他捍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富有战略意义的理论创设。民族语言体系、民族知识体系和民族思想体系是“新国学”的三个维度,其中民族语言体系具有基石性的意义。李继凯针对中国现代丝路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探讨,包括丝路文学概念界定的内涵和外延,丝路文学的探路特征、创业特征和国际化特征,以及代表作家和作品等。李遇春回顾《近代旧体诗文集萃编(1912—1949)》的编纂缘起,强调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在新世纪以来日渐繁盛的关于近现代旧体文献资源的“新国故整理”行动中贡献积极力量。刘艳分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前沿方法,包括对新兴文学现象的分析、文学与社会文化互动的探讨以及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等。周维东分析延安文艺的“世界面相”,透过延安文艺国际传播早期、中期、后期的三个案例,强调“域外延安学”研究需提高自我认知的主体性,关注中国人民在现代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和世界贡献,在文明互鉴中展开扎实而广泛的研究。孟庆澍从整理原始文献史料入手,探讨国家主义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刘卫国对小说《高干大》的“经济主题”作了新解读。汤奇云阐述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及其诗学建构的过程。

  

  本次研讨会闭幕式由汤奇云主持,贺仲明对会议进行学术总结。贺仲明认为,本次研讨会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历史意识与前沿意识结合”“立足具体问题”三个重要特点,学者们的发言质量都特别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研讨会。作为主办方代表,谢晓霞在致答谢辞时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深度支持指导深圳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审读:汪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