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当代艺术涵养了城市时尚

 日期:2024-11-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陈履生

  正在深圳美术馆展出的“目击当代:一座城市美术馆的观察与见证”特展,是向公众展示作为深圳文化窗口的深圳美术馆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目击,也是城市和美术馆的目击,其观察与见证的历程,正如看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一样。

  30年前,深圳美术馆以其学术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愿景为指引下,开始了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收藏,所连接的是很多现在能够回忆得起来的诸多的展览,以及很多在当代艺术界名声显赫的著名艺术家及其作品。今天来看,当代艺术家与深圳美术馆的关系,实际上是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可以想象的是,当深圳还是边陲小镇的时候,它与一流国际化城市的差距主要是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从深圳出现了展览馆,到后来改名美术馆的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具有6.6万平方米的深圳美术馆新馆,与这座城市的成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有着紧密的关系。

  30年前在深圳美术馆老馆举办的当代艺术展,限于当时的条件以及空间的局限,规模都不是很大,可是,深圳美术馆方面不但坚持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察,而且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自我判断,更是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担当。所以,那时候所确立的以当代艺术为展示和收藏的主要方向,年复一年,就有了今天如此丰富的收藏。而在深圳美术馆的馆藏体系中,当代艺术收藏终于成了一项大宗的收藏。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的博物馆实际上是为城市累积文化财富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在这样一个场所中,这些重要的文化财富反映了几代馆长和博物馆人的辛劳,也证明了他们对于当代艺术观察的特别视角,所有这些丰富与华美也正是今天我们在展厅里所见证的。

  毫无疑问,今天所能看到的深圳美术馆的专业发展,所连接的发展定位,像其走过的30年一样,诠释了不忘初心的一如既往以及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懈努力。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能够坚持到今天,在国内美术馆界是少有的,而能有如此众多的系统的当代艺术的收藏,在国内公立美术馆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之中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现实的审时度势;既有在潮流中的搏浪,又有在岸边的静观。

  公立美术馆的收藏是城市和公众的文化财富。这些作品收藏的背后同样有着很多动人故事,其中深圳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在艺术家工作室中的彻夜长谈,以及不厌其烦的多次拜访,讨论策展方案以及收藏的细节,沉淀下难以计算的感情投入。美术馆和艺术家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如同美术馆与城市、与公众的关系一样。有了艺术家的支持,深圳美术馆才有了如此丰厚的积淀。而对于美术馆来说,保管好,利用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过去条件有限,这些被称为“压箱底”的重要藏品却难以和公众见面。在新馆落成不久,深圳美术馆就把馆藏拿出来与公众分享,让城市和公众与美术馆一起来观察30多年来深圳美术馆在当代艺术的展示和收藏方面所做出的具体工作。这些作品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还是当代水墨影像、装置、雕塑等各个领域的表现,都凝聚着许多艺术家的智慧和辛劳。当然,这些作品的艺术观念以及所要表达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实际上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对于深圳美术馆来说,它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就表现在它为这座城市持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与展示。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的潮流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从过去的模仿到今天的创造,从过去的随潮流而动到今天强调独特的创造性以及观念的独特性,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正成为“目击当代”这个展览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内容。深圳美术馆的馆藏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个案,也提供了一个一个的标本。

  对于深圳这座城市来说,城市的拔节生长与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有着紧密的关系。美术馆只有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在自己的地域范围内能够欣赏到过去只有在媒体上看到的这些艺术作品,才能欣赏到美美与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包括艺术观念和艺术潮流。因此,观察和见证正是基于30年来这样一个走过的过程,而深圳美术馆新馆嵌合在城市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气派,正与所展示的这些藏品相吻合——现代而时尚。

  (作者为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