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刻领会“六个坚持”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日期:2024-11-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洪向华 杨佳惠

  提 要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些重大原则,对于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些重大原则,对于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在“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居于首位和统摄地位,这一重大原则鲜明昭示了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越深入,形势越复杂,挑战越严峻,任务越艰巨,越是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党的旗帜上,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把为人民服务融入党的血脉中。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色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不能动摇。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支撑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进入新时代,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十多年来,我们党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也是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注重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划全面依法治国图景;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创新难题需要用法治方式来破解,许多重大改革成果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巩固,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提供重要的资源、资金和服务,社会的稳定、民生的改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统一起来。三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支撑和保障社会活力不断迸发,社会活力的持续涌动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上述“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经验的升华提炼,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它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杨佳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