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摄影部原主任江式高:小平在深圳 越看越高兴
日期:2024-08-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是1981年加入深圳特区报的,1982年以48岁“高龄”干起专业摄影记者的行当。我是幸运的,用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多年的巨变过程。
1984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时,我都全程随同采访,拍下的大量新闻照片已成为珍贵的史料,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看着一幅幅自己拍摄的照片,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两次视察从“只看不说”到“有话要说”
小平两次视察深圳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虽然时间加起来也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但对特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984年,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说的话很少,主要是看,是提问。在迎宾馆,深圳市领导在汇报后请小平指示。小平说,你说的这些情况都在我脑子里,不过不发表意见。尽管如此,我能感觉到,老人家在深圳的3天,看到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情绪越来越高。小平后来给深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是经过观察和深思熟虑的。
1992年,小平再次视察深圳。他的精神很好,一到深圳就提出要到外边走走看看。与8年前的“只看不说”不同,小平兴致很高,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谈话。不难想象,小平是有备而来的,他的谈话字字千钧。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与此前一直穿中山装的形象不同,这次来深圳,小平穿上了夹克。后来媒体报道,这件夹克衫是小平视察前专门要求家里人给他买的,说是要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氛围相匹配。在仙湖植物园视察时,小平的小女儿邓榕见到曾任新华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绍明,兴奋地喊他:“快来拍照,老爷子现在也开通了,穿上夹克了。”
深圳人对小平有深厚的感情
小平对特区倾注了很多心血,深圳人对小平有深厚的感情。1992年1月20日上午,小平一行来到当时深圳最高的国贸大厦,当他下车走进大厅时,被周围群众认出。尽管小平已走上了电梯,但楼下大厅很快挤满了人,希望一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风采。
邓小平办公室主任王瑞林知道小平最不喜欢和群众隔开,便交待警卫人员在小平下电梯走出大厦时,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能过分干预。我结束顶楼的拍摄提前下到大厅时,看到一至三楼都站满了群众。一位白发老人挤在人群前面。当公安人员要求他后退让出通道时,他央求说:“我曾被打成过右派,是邓小平‘解放’了我,你让我看看他吧!”这话感动了大家,现场公安干警给老人安排了个“醒目”的位置。
等到小平下楼时,整个国贸大厦一片沸腾,大家热烈鼓掌,小平同志亲切地挥手致意,气氛热烈。尽管到处站满了人,十分拥挤,但现场一点儿也不乱。
不错过每个精彩的瞬间
新闻现场稍纵即逝。干新闻摄影,特别是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就要想方设法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画面,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984年,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特区报条件不好,我带了一台FM2相机,镜头只有小变焦,照片放大后,清晰度差了很多,有点可惜。到1992年,特区报摄影部已用先进器材。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带了3台相机:莱卡R6、莱卡RE以及尼康801,和5个镜头。
要拍出好照片,有了“硬件”还不够,还要能吃苦,多动脑,时刻做好拍摄准备,时刻处于拍摄状态。
小平同志去皇岗口岸视察时,兴致勃勃地走上落马洲大桥。如何将新闻要素在照片中讲清楚?我爬上一个装沥青的大桶,用俯拍的方式拍摄,把他身后的深圳河拍进来。
小平在蛇口海上世界吃饭和午休时,记者也分配了房间。中午在餐厅吃饭时,因为没有任务,摄影记者几乎都没有带上“家伙”,但我还是背上相机和闪光灯。期间,小平同志欣然同意为海上世界题词,我有幸抓住了这一瞬间。
我拍的数百张照片中,有一张传播得最广,那是小平在仙湖植物园参观珍稀植物花房,手指前方,前面鲜花盛开,阳光打在每个人脸上。摄影时间是早上9点左右,我看到小平站的地方有一定坡度,前面隔着一条小水沟,有一片三四十厘米高的黄花。我赶紧跑到鲜花后,趴在地上从低点拍摄,把前面拍成一片虚幻的鲜花,烘托出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和改革开放的明媚远景。这张照片成为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的标志性照片,获得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等单位主办、反映改革开放20周年的《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奖最佳奖。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距离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已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未来,相信“春天的故事”定会有更多精彩演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整理 胡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