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识人而非专家的写作
日期:2024-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7月出版了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所著的《威廉斯论评集:1959—2002》,这部论评集按年份收录了威廉斯在1959—2002年间所撰写的68篇论说文和书评。这些论评文章此前集中发表于《伦敦书评》《纽约书评》《观察家报》《旁观者》以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英美权威报刊。文章篇幅长短不一,短则千把来字,最长不过一两万字。文章所涉论题之广、写作之机敏灵巧,立体呈现了威廉斯的博闻广识和学院哲学家少有的现实感、历史感。清晰透辟的文字伴以出其不意但分寸感极佳的俏皮和毒辣,典型的英国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生前的74年时光里,威廉斯度过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为精彩且完满的精英人士的一生,收入论评集的篇章即是对其这一生多维度的证示。作为一名哲学学者,威廉斯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院里度过的,哲学思考是其本职,伦理—政治方面的思考是这本集子的大头。相较于著作和论文,论说文和书评的特点在于论述的靶子更为明确和具体,来不及或不适于在前者中展开的论点或线索,或可在后者中得到详尽且耐心的铺陈,典型的例子如评《正义论》、评《理与人》、评《自我的源泉》和评《理性的权威》。读书、写作和教书之余,威廉斯担任过长达8年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一职,他的初衷是从此前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出来。据周围人评价,威廉斯颇有管理才能,《大学:抗议、改革与革命》和《人文学科的希望何在》凝结了他对大学和学科建设兼具务实与远见的开明思考。威廉斯很享受在一系列委员会中任职,先后成为英国公立学校委员会、皇家赌博问题委员会、淫秽作品和电影审查问题委员会、工党社会正义委员会的成员,这些经历渗透在诸如评《社会主义的理念》、评《英格兰的宗教和公共信条》、评《败俗文学:英国去审查运动史,1960—1982》和评《站边:激进思想的养成》等文章中。威廉斯终身热爱歌剧,在英国国家歌剧院理事会任职长达20年之久,并一度担任该歌剧院的艺术指导,《瓦格纳与对政治的超越》则是极佳展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数一数二的哲学家,威廉斯在诸多领域——当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伦理学领域——都算得上是探路者,虽然他未必把开出来的一条条路都踩得很实。事实上,这是造成他的作品难读的原因之一,很多从论证主线岔出去的思路远未达到成熟论述的程度,反而把原本连贯的想法扯得枝蔓丛生,写作密度过高。行路途中,威廉斯大部分时候呈现给人的形象是一位批评者,好辩且善辩,一贯与学院主流观点唱反调,像上了发条似的轮番与各门各派交战,冲击力巨大。最典型的一例,就是他对伦理学理论猛烈开火。但这本论评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写作风格,却中平、和顺许多,可读性强,鲜有酣畅淋漓、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快朵颐,多是沿着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社会、政治地貌的从容徒步,引领我们饱览其间曲折、丰富的广阔图景。
这就不得不说到威廉斯的一项拿手绝活——擅长把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论证重塑为适合展开辩论的靶子。20世纪50年代,当威廉斯还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和新学院的研究员时,斯图尔特·汉普希尔、吉尔伯特·赖尔以及A. J.艾耶尔等哲学家都被其过人的才智所折服。这一能力在评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道德的政治观》《堕胎的逻辑》和《谈对哲学的仇恨和鄙视》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谈对哲学的仇恨和鄙视》一文,各方面都出彩,尤其好的是论述方式。威廉斯本人是做哲学的,写这个话题很容易代入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或者语带轻蔑。但他没有,而是特别认真地考察了一番常识的、流行的、学术的观点。
威廉斯最尊崇的哲学家是尼采,他自己何尝不是活跃在学院的尼采呢?一辈子横冲直撞,短兵相接之余,不忘亮出他的看家本领:于看似不可思之处开出一条条新路来。什么是思想无禁区?这就是了。是他的真知灼见让这本跨越近半个世纪的集子至今读来仍具穿透力和生命力。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威廉斯在一场场交战之中毫无智性上的优越感,唯有对根本问题的探索欲望,即便威廉斯有逮着对方弱点猛批和乱打乱杀之嫌——比如对海德格尔的嫌恶——仍说不上他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或以此显摆。就此而言,这些不落俗套的论评不是居高临下的精神扶贫,而是出于身在学院的责任感投身于共建良好学术和思想生态年深日久的努力。这就能解释为何威廉斯有这等聪明才智,却终其一生都没有像尼采那样自顾自地发展自己的想法,最后几篇精彩绝伦的书评也是在他晚年所写。
(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