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加强红色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日期:2024-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远舰)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第四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贵州铜仁举行。此次会议以“矿山工业遗产保护 朱砂文化价值研讨”为主题,深入探讨与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旨在促进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活化利用。针对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向东。

  以万山汞矿、首钢园和沈阳铁西区为例,潜伟介绍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贵州铜仁的万山汞矿自明代就已经开采运营,新中国成立后,它也是中国著名的汞矿生产与加工基地。停产之后,经过改造,它已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休闲园区,保存了丰富的矿山工业生产与生活遗存。因其矿源富含朱砂,对朱砂的开发及朱砂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成为当地新的工业文化资源。北京首钢园的改造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冬奥会之后持续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促进文商旅体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工业遗存转化为发展空间、冬奥遗产转化为优质资产,正着力打造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沈阳铁西区承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记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就是在这里制造的。如今,这里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并在沈阳铸造厂原址上改建成了中国工业博物馆,成为彰显沈阳工业文化精神的文旅目的地,观众参观人数持续增长,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同时,中国工业博物馆保护保存了丰富的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对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价值。

  如何用好工业遗址的红色资源,使其在“四史”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刘向东表示,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见证。它是由人民创造、人民享有、人民保护、人民传承的文化遗产,是真正的“人民的遗产”,体现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工业遗产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旅游资源,是进行“四史教育”的“鲜活”教材,使人们通过场景化的生动案例,正确认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为什么独立自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正确认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关系,正确认识外部援助和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举国体制的历史作用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意义。

  为更好发挥红色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刘向东建议,系统保护、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工业遗产资源,建立“国家工业化文化公园”;积极推进红色工业遗产研学,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工作,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科技后备军;实现红色工业遗产的多样化、差异化利用,在科学、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中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