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圳高科技发展的特色之路
日期:2024-06-2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周元春 关炜瀛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我市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授袁晓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概念和重大问题,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袁晓江说,这次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薛其坤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的获奖是对深圳科学技术发展的肯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始终把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作为城市的主攻方向,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涌现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深圳也由此成为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城市。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科学技术是城市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正在加大科技创新,布局新一轮高科技产业,要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走出深圳高科技发展的特色之路。
习近平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知联会会长谭刚认为,从深圳发展的历程看,这正是深圳在科技创新上取得很多成绩的重要原因。同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为深圳未来进一步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谭刚表示,未来深圳要继续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要深耕基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的原始创新,聚焦国家未来重大发展方向,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崭新赛道,通过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解决“卡脖子”问题。在这方面,谭刚建议深圳探索央地合作的新型举国体制,把深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课题与国家层面的科研力量、大科学装置更好地结合,从而让“卡脖子”问题得以更好更快地解决。
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谭刚认为,深圳过去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未来也应当继续加强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并像过去40多年为全国提供多领域发展经验一样,把科技创新中从科研成果到产品、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验更好地总结推广,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体制机制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社科院《深圳社科智库专报》执行副主编、经济学博士后张国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对深圳的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张国平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以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深圳近年来致力于构建具备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塑造创新之城,正逐步从“跟跑者”蜕变为“并行者”乃至“领跑者”。然而,当前深圳依然面临前端基础研究能力尚待提高、尖端人才队伍建设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待进一步深入,以及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存在梗阻等问题。
“深圳需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与协调作用。”张国平建议,在遵循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深圳应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为核心,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响应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瞄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持续深入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此外,深圳还需探索科研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支持创新主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探索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