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4-05-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张林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先行示范区“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总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产业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95%左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成高质量发展之效,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样板。

  一、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过去“6个90%”创新密码的基础上,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等3类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规划”,打造科研经济新模式。用好20亿元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重大项目试点贷投补联动,推动重大专项引入配套投资基金和无抵押贷款,联动社会资本参与市重大专项。统筹建设河套光明西丽湖等创新平台和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创新载体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支持香港和国际创新资源在河套布局;加快“鹏城云脑Ⅲ”和超算二期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形成计算基础设施“超智一体”格局;用足用好部省市共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机制,建设X9高校院所联盟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围绕数理科学与交叉前沿、新一代信息与计算技术等12个重点领域布局150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保障,通过市科技研发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多元力量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和大装置的布局。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强基础研究的开放合作,吸引全国全球最优秀的基础研究力量来深圳发展。

  三是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答题—成果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活跃的大中小企业创新生态,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主体协同共建”方式,新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20家以上。

  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阶段,技术发明超越科学发现,成为主要关注点。高校、产业、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是这一阶段科研的主要特征。深圳8大未来产业集群,成熟程度不同,要分类施策,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围绕合成生物、光载信息、智能机器人、细胞与基因等产业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形成新产业新动能集聚创新能量。

  一是开展科技重大专项。面向未来产业需求梳理重大攻关任务清单、前沿颠覆性技术问题清单及相对应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清单,针对性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需求出发、应用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项目经理人制,创新科技攻关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拓展实施前瞻性、颠覆性科技项目,推动取得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二是加快重大平台建设。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多层次科研载体体系,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及转化基地在深布局,建设广东省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是探索设立新领域新赛道专项支持计划。瞄准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支持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等建制化力量研究提出新领域新赛道清单,支持科研团队开展以挖掘新领域新赛道为目标的研究,形成“运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赛道可持续发展梯队。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壮大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出题、科研答题”模式,把实验室建在企业里,完善企业需求和科研供给的高效对接机制,深度掌握产业真需求,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一是加快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加强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和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以技术攻关来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积极催生新产业。

  二是完善产业全链条基金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力度,构建专注前沿技术创新和早期初创企业的基金资助框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子基金。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按照“切大块、办大事”的原则,实施市区研发投入联动计划,发挥市科技研发资金撬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市区协同共同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们将扎扎实实地抓,从科学逻辑出发,市区共同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站上世界科技产业发展之巅,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比如,合成生物——加速熟化,开始打粮。以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平台,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以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为转化引擎,构建“原创发现—技术突破—工艺开发—生产放大”全过程合成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光载信息——强者愈强,新者领跑。依托区域协同、多平台联动,快速布局光感知,领先布局光通信,提前布局光计算,推动深圳光载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乘势而上、集群发展,一体化同步规划发展航天、航空、低空。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低空飞行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在商业应用、管理制度、运行标准等方面先行先试,拓展应急、安防、气象等政务场景,发展直升机通航、无人机配送、低空游览等商业场景,打造“天空之城”。

  (作者系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