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
日期:2024-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是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要命题。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体系与推进路径,兼具实践性与超越性,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精神文明形态的建构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相关命题获得了持续的探讨与不断的深化,其中,在绵延深厚的中华文明中深耕细作、挖掘新时代文学的宝贵资源之创作方向已成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更是为新时代文学高峰的创作提供了普适原则,拓宽并更新了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文学高峰的实现指明了导引方向。
传承与创新: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基于厚重扎实的中华文明之中、担任着接续中华文明之历史使命的重要存在。新时代文学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秉持贯通古今的视野,将自身的发生扎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中,将自身的发展熔铸于蓬勃向上、繁茂多元的现代书写上。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域中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必须坚持历史主体性,在传承与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创作导向。
在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无数珍贵的文学精品在中华文脉中涌现,并以实绩支撑着新时代文学的创作之路:内容主题层面,中华儿女倾注热血构筑的民族历史与奋斗征程被如实记录;精神思想层面,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历代文学中熠熠生辉;语言文体层面,延自诗骚传统的诗词歌赋呈现出了一座又一座文学高峰……这些都为新时代文学的创作铺就了厚重的基石。可以说,坚持历史主体性、以融会贯通的姿态拥抱与传承中华文脉,不仅是新时代文学创作具有不竭动力的关键凭依,而且是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要实践路径。在进行新时代文学高峰创作时,应该学会回首而望,承认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认可古典文学中的优秀基因,并对其进行承续与发扬,这是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应有的题中之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说突出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奠定了绵延发展的厚重根系,那么,突出的创新性则为中华文明提供着持续的活力因子与力量源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学始终走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路上:由古体而近体的诗歌文体衍变、由笔记而传奇而话本的小说形态变革、由艳科到主峰的词体地位发展,更至晚清开眼看世界思潮导向下的“三界革命”,传承与创新的交织并存,共同汇聚成古典文学的浩荡长河。在现当代文学场域中,承续与变革的文学创作理路也获得了延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古典文学样式元素的化用,都彰显着传统与现代携行、先锋与寻根并重的创作尝试。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中进行文学创作时,亦应以新旧兼容的姿态传承并创新中华文脉,只有如此,新时代文学才得以在无论静水深流、抑或骇浪滔天的历史语境中始终以卓越之姿屹立于浪潮前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发展的方向。
民族认同与精神自立:贯彻人民立场
人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主体,是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学的创作一方面要贯彻人民立场、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形态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一方面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性质归属、以文化自信的姿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域中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必须坚持价值主体性、在民族认同与精神自立的导向中贯彻人民立场。
在新时代文学中贯彻人民立场,首先要在文学中表现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与认同实践。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岁月中,人民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性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每一场国难族危的安全度过与顽强克服,背后都满蕴着人民的抗争与拼搏。正是来自人民的绝对维护与深厚情感,才使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却可以依旧保持生生不息的存在姿态、虽跨遍沧桑却可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因此,新时代文学应坚持唯物史观,摒弃虚幻想象与空中建构,将书写的笔墨切实落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在人民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史诗征途中,记录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独立而牺牲、为谋求祖国发展与民族复兴而奉献的英雄事迹,以饱满的情感与动人的声音歌颂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贯彻人民立场,书写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场域中的认同行为,才能塑造新时代英雄形象,为新时代文学高峰贡献艺术典型,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提供审美规范以及精神支撑。
在新时代文学中贯彻人民立场,还要秉持自立精神的呈现原则。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自立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以从容自洽的姿态伫立于世界场域中。因此,新时代文学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以积极的姿态书写人民的美好生活、以自信的姿态展示人民的优良品性、以肯定的姿态来呈现人民的奋进征程,如此,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彰显伟大自立精神的文学作品。而立足人民的、具备精神自立气质的文学作品,能够凭借更为客观、具化、真诚的态度建立起与人民的血脉联系,进而更好地发挥文学作为文明形态的能动性,助力中华儿女以及中华民族“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新时代与全人类:实现“在场”价值
不同的历史语境诞生出不同的民族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意义便在于切实把握住了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现代化转型实践,并站立在现实语境中,设立创建属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文明形态新目标。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建构基础上,文学的时代性也是必须要正视并予以实践的关键命题。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域中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必须坚持现实主体性,在面向新时代、面向全人类中实现“在场”价值。
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克服了无数的困苦与磨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强、伟大复兴的转变,此间,文学始终不曾缺场,并以坚韧的姿态存在于历史的脉络与缝隙之中,对历史进行如实的记录。新时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都是应该被反映与记录的存在,是文学书写的天然宝库。在新时代文学创作中,应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现实、反映现实、指引现实,这是新时代文学践行“在场”姿态的重要保证。此外,作为独特的社会意识,文学不仅仅应该是新时代既有现实的反映者,更应成为新时代未来走向的建构者,“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与之相应,新时代文学创作应该贯彻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作原则,发挥自身作为社会意识的积极能动性,以语言文学艺术的形式想象新时代的发展向度与历史方位,从而为新时代的发展增添助力,吹响时代发展的号角,真正全方位实现自身的“在场”。
作为与时俱进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既要结合新时代语境,也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紧密接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应该立足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秉持内外兼收的“在场”姿态,在文明互鉴交流的实践路径中实现“为了全人类”的书写向度。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全球化语境中,作为独特精神文明样式的新时代文学,更应保持兼容并包的姿态面向全人类,贯彻落实“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作使命。在人类发生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着自己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因此,新时代文学在具体的创作中,亦应充分尊重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学的不同的精神取向与不同的艺术规范,如此,才能以和谐共赢的姿态真正实现“为了全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场域的烛照下,新时代文学高峰的创造可获得历史、价值与现实之三重主体性的赋能,即在传承与创新的实践逻辑中赓续中华文脉、在民族认同与精神自立中贯彻人民立场、在新时代与全人类的开阔视野中实现“在场”姿态。只有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时代命题,新时代文学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呈现面貌、内涵向度与前进道路,从而铸就以传承中华文明、塑造中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导向的创作高峰。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