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日期:2024-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王璐)4月1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主办的“一带一路”基层与地方治理国际论坛在该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基层与地方治理领域进行了思想交流。
为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在欢迎辞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2013年以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基层与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政治学长期坚持的传统优势领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举办“一带一路”基层与地方治理国际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化交流、增进了解,在比较借鉴基础上为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表示,一个国家的文明和治理深深沉淀在社会历史土壤中。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更需要深入了解世界。2017年,学校的政治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学科专门建立了比较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团队,重点领域之一是基层与地方治理比较。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者能够同台交流,推动基层与地方治理的改善,增加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贡献学术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副部长陈军亚主持。
共同提升参与式民主水平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何包钢围绕“‘一带一路’的3.0版:国际航天合作中国家和地方治理模式及原则”作报告,以我国“航天强国”政策为背景,阐述当前航天治理中的风险与机遇,并呼吁未来的航天治理应重视合作性和超国家性。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基于非洲国家基层与地方治理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李太雨对绿色走廊的发展现状、机遇挑战进行深度解读,阐述了后疫情时代推进绿色走廊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启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杨保筠从泰国社区组织的运作情况切入,探究泰国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瑞士苏黎世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丹尼尔·奎伯勒围绕中国人对欧盟的态度与感知展开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国际局势、民族主义、政治事件等因素对公众舆论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泗水国立大学讲师加利赫·瓦胡·普拉达纳重点关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内印度尼西亚的权力下放与基础设施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从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等方面探究地方层面的国际合作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张大维以秘鲁参与式机构的培育为例,对比秘中公民社会在地方治理改革中的参与作用,由此建议两国实现经验互鉴,共同提升参与式民主水平。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余虹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对其重要意义、风险挑战、政策调整进行详细阐释。
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郭忠华以“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为题分享其观点和思考。
浙江大学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原副校长沈伟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欧科教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龚浩群通过阐释泰国北部“龙眼之乡”生计转型过程,考察农本社会中如何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点明社会治理中政府和社会双方的合理定位。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娄缃旖通过马来西亚岛屿社会内部秩序与国家治理的再协商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行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研究室主任马强以俄罗斯两次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梳理了俄罗斯基层治理由乱到治过程中的经验、规律、启示。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讲师邵朱帅基于在越南的田野调查,探究国家如何通过对特定仪式的筛选、征用、改造、发明传递政治理念、形塑特定人群,在此基础上回应了参与全球产业制造和供应链的新情境。
论坛报告下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韦红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