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情感意蕴

 日期:2024-03-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 任彩红

  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特性,以高度的问题意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强调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受益人,文化发展要造福人民,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由谁评判”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之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动力等方面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强调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这些论述体现了对人民浓厚的情感关怀。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彰显着对人民厚爱之情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表征着为人民谋文化幸福的决心,彰显着对人民深厚的热爱之情。

  坚定文化自信,使人民有信心。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既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中国人民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使人民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信心满满地完成新的文化使命。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奋斗目标在文化领域的现实写照,坚守初心赢得了民心,使人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表征着对人民敬重之情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和文化创新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依靠谁”,表征着对人民的敬重之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结果,是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人民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而文化表征着这一过程。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生产过程和创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表达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智慧的敬重,“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化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产物,蕴含着人类的思想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依靠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文化发展造福人民,诠释着对人民仁爱之情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特性,以高度的问题意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强调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受益人,文化发展要造福人民,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由谁评判”的问题。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评判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人民满不满意,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不但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立场,也及时回应了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标归宿。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诚挚热爱。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从情感视角理解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使我们能够不断深化体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情感温度、理论深度和信仰高度,从而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2JDSZK074;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3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GZYB30;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622932】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