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湾区金融发展的理性思考
日期:2024-03-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李全
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遵循经济金融内在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推动。这些规律是什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结合实际组织和引导,本书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回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刘佳宁研究员的新著《开放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研究》付梓,这是刘佳宁研究员,也是广东省社科院,在金融和政策研究领域展现出的又一新成果。对本书的阅读,引发我一些思考。
“为政必先正名”。做政策研究首要的也应该对研究主体的内涵与外延,做科学清晰的认识与界定。金融是个热门的词汇,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做研究更要如此。国际金融枢纽并不是一个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我们平常讲的更多的是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联系与区别何在,是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可能更深入地认识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才可能更全面地认知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才可能更务实有效地思考和探索推进措施。
金融是经济肌体的血液,正如心脏是为全身输送血液的动力器官一样,金融中心就是为经济肌体汇聚配置输送金融血液的动力总成,离开了心脏,血液不能流动,离开了金融中心,金融同样会陷入停滞;正如人体的心脏只有一个一样,在一个经济圈层中,真正的金融中心一般也只会有一个;正如心脏是人的肌体的自然组成一样,金融中心也是一个经济圈层的自然组成。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和认识上,以往对其资金集聚效应,在“中心”的形成以及这二字的显性意义与作用上,关注得更多一些,但对于其在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输送这一更重要的作用上,似有不足;在金融和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上,关注得更多一些,但对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对金融和金融中心形成的根本性作用上,似有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有其突出的独特性。这个经济区是多经济圈层的集合体,而且是多个发达经济圈层的集合体,同时也意味着是多金融中心的集合体,也体现在这个经济区是多重治理体系的交叉体,还体现在这个经济区是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体。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与现实。这样一个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建设金融枢纽的复杂性,用一般的集中和辐射的思路进行分析,进行构架,必然行不通。国际金融枢纽的定位更为清晰地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运行状态,也更为准确界定了金融和金融中心所应发挥的作用。
任何事物的运行都有其内在规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推进事物运行发展的根本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遵循经济金融内在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推动。这些规律是什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结合实际组织和引导,本书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回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如通过对世界湾区城市纽约、东京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剖析总结,提出了国际金融枢纽应具备集聚性、辐射性、国际性、协同性、嵌入化和网络化等多重特征,并基于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倒逼金融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社会分工理论推动周边区域金融活动专业化、多核心理论推进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并渐进演化为国际金融枢纽等维度,找寻国际金融枢纽的理论形成机理,从而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还比如,作者将已有学者的国际金融中心“二分法”(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拓展为“三分法”,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混合模式。再比如,本书还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应包含金融开放、创新资本、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监管创新等五大“子枢纽”系统,形成了对湾区金融发展及演化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与开放的热土,处处生机盎然,活力与创造力彰显,阅读本书,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相信,对各位读者也会有所裨益。
(作者系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