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试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日期:2024-03-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陈家喜
提要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科技与人才体系改革,深港协同机制改革等,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具有改革的天然基因,肩负着改革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要通过开展更多战略性引领性改革,驱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20年启动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城市样本。它通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探索,形成了全国性的积极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连续三年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举措87条。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科技与人才体系改革,深港协同机制改革等,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1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营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是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解决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问题。深圳把深化政府与市场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改革历经1.0到6.0版,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是“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聚焦有效市场目标,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布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3个工作方案,出台实施阶段性稳经济“15条”、民营经济“20条”、促消费“21条”、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20条”等系列政策,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改革,发挥地方征信平台的数据+技术优势,通过平台已归集的政务和商业数据形成“个体通”“小微通”等业务,为全市400多万商事主体精准画像,精准服务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数据交易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化体系走在全国前列。聚焦有为政府目标,持续精简行政审批流程,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政府审批流程,在“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创新性引入录音录像“双录”电子签名新模式,刷脸对话几分钟便可注册企业;在“i深圳”APP上线政策补贴直通车平台,持续推出“免申即享”事项,让更多的惠企便民政策直达快享。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颁布实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人才工作条例等,健全营商环境法律制度体系。
2
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推动四链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性战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以及大湾区人才高地的战略支点,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改革改革是实现上述战略定位的重要动力。近三年来,深圳将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形成显著的改革成效和经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落户深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第一,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工程,实行“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 技术攻关新机制,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成果产业化机制,采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服务”模式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探索“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大型科研院所”“学校+龙头企业”等,加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以龙头企业为项目经理人组织科研攻关,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委托龙头企业作为“业主单位”自主决策,统筹推进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全流程管理和资金分配使用。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实施《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实施更为开放包容激励的人才政策,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原则,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机制,自主开展人才评价。
3
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深港协同发展
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改革和开放长期相互促进,体现出系统合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圳将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化深港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国际规则衔接领域改革,推动深港规则机制“软联通”。推动税务师、建筑师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即执业,多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落户前海。前海开展跨境征信合作试点,推动与港澳台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便利境外企业融资。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以合作方式引进国际知名仲裁调解机构,创新“境外调解+境内仲裁”争议解决模式,打造国际仲裁优选地;在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深港无缝清关服务,实现“一次录入、两地申报”。推进深港科技合作,构建“河套+”创新圈,探索“深圳企业发榜+深港河套揭榜+项目经理挂帅”机制,推动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在项目申报、合同签订、经费使用、项目验收等方面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汇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具有改革的天然基因,肩负着改革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要通过开展更多战略性引领性改革,驱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聚焦国际化方向开展营商环境机制改革,扩大外资准入、跨境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开放等,开设外商投资数据集成,整合涉外服务信息资源集中发布,将深圳打造成外资投资中国的最佳选择地。
聚焦国家重大平台,持续深化改革。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国家赋予深圳的重大改革平台。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深入开展跨境科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深港融合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规则对接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系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