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着力提升深圳原始创新能力

 日期:2024-01-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张超

  提要

  深圳通过引进共建形式,推进以高水平大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点的基础研究网络基本成型,推动科学知识、技术的汲取、重构和创新扩散,形成强大原始创新能力,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起步成势。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路径探索和思考的首要任务。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亚洲城市前列,在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表现出科技领军企业支撑、民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以及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与香港、广州)。深圳取得上述成就,近十年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探讨。

  构建应用基础研究和民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制定基础研究计划、布局基础研究机构及增加研发经费,增强以应用基础研究和民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导的原始创新供给能力。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制定《深圳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科改22条”等政策,增强政府规划、引导应用基础研究。在民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持续布局一批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形成民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验室体系。

  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基点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支撑的战略科技力量

  深圳通过引进共建形式,推进以高水平大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点的基础研究网络基本成型,推动科学知识、技术的汲取、重构和创新扩散,形成强大原始创新能力,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起步成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领军企业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隐形冠军”企业具有补齐产业链细分领域短板、填补技术空白、增强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总体上,深圳形成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

  推进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转向先行示范的综合改革创新政策体系转变

  党的十八大后,深圳着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水平。起草《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制定《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从政策引导、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夯实自主创新、科技自立的政策基础。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深圳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转向先行示范的综合改革创新政策体系,由关注提升创新能力转向更加关注创新能力提升所依赖的创新环境水平和质量,注重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塑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协同香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制定标准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作为国际化的高科技城市,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通过与香港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前海合作区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推出外籍人才认定机制创新和工作居留一站式服务等举措;在河套合作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管理制度上,推进深港科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圳还通过引领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制定助推产业创新、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实现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并重的人才高地建设

  人力资本会产生递增收益,因此经济体需要培育出有更多知识的人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任正非、王传福等由体制而出、南下深圳创业,深圳初步实现“原始人才积累”。2011年,深圳创建了针对海外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深圳吸引海外人才的做法,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原有的人才结构现状和补充高层次人才梯队,更重要的是开始在全球配置科技人才。不久,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措施推进深圳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完善。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发布时,深圳仅有7人上榜,而2021年达到31人,深圳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越来越多,表明前期实施全球引才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而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大部分来自高校,表明深圳高校人才“蓄水池”效应逐渐凸显。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