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引外资规模仍处历史高位
日期:2024-01-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新华社记者
我国外贸外资发展形势怎么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提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外贸外资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培育新动能?
新华社8日推出新一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海信国际营销公司总裁方雪玉,共同探讨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中国吸引外资连续三年高增长
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由升转降。吸引外资规模出现波动,怎么看?
针对外界关切,朱冰说,2019年至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实现连续三年高增长,2022年前11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达到1万亿元以上,仍处于历史高位。
“外资规模出现波动,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朱冰说,一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还未消退,疫情阻断了线下考察交流,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周期较长,导致数据出现滞后;二是受地缘政治影响,跨国资本流动出现一定波动;三是全球跨国投资规模整体萎缩,国际引资竞争加剧,宏观上造成一定的分流影响。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对外国投资者形成长期的吸引力。”朱冰说。
不久前,空中客车在中国投资的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第二条生产线在天津破土动工。
“我们最近刚发布了未来20年全球航空服务市场预测。中国在未来二十年航空服务市场价值将翻三倍,成为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空中客车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说,即便在疫情三年最困难阶段,公司在华投资的步伐也未停止。
空客加码投资中国,正是中国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缩影。
2023年前11个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高技术产业引资规模占比为37.2%,比2022年全年水平提升了1.1个百分点。
赵宇刚说,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聚集跨国企业地区总部超400家,外资研发中心超250家,体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
“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引资政策持续落地显效,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还会持续增强。”朱冰说。
外贸增速由负转正持续向好
纵观2023年,中国外贸顶住压力,展现较强韧性——
2023年11月,以人民币计,中国出口额结束了6个月下降态势,当月出口贸易量增速达到二季度以来峰值,进口贸易量连续10个月保持正增长,进出口总值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长。当前,中国仍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
“评价中国外贸表现必须基于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张威认为。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展缓慢,经贸活动持续低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外贸不仅保持了总量的稳定,还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展现出非常强的韧性和竞争力。”张威说。
外贸实现“量”的稳步增长,更有“质”的显著提升。
“就家电产业而言,中国企业出海优势不再是单一的供应链成本优势,以前更多是拼价格,现在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三高’优势。”方雪玉说。
她举例,第三方数据显示,500美元是低端家电与中高端家电的价格分水岭。2023年前11个月,海信500美元以上的产品销量同比提升70%,海信激光电视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100%以上。
海信加大全球布局的步伐,正是众多外贸企业加快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系列稳外贸优结构政策落地显效的有力印证。
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中国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容至22个,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数贸会、广交会等经贸盛会……中国加大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随着中国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可能会形成以中国强大制造能力为依托的全球制造网络。”张威说,未来中国贸易和引资优势或向全球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