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前海总体发展规划
日期:2023-12-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各项任务要求,推动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域,共120.56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35年。
1
奋力开启前海合作区开发开放新篇章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制度创新。聚焦现代服务业这一香港优势领域,加快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探索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深化深港合作、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区域治理、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打造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开放前沿、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重点扩大贸易、航运、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巩固提升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物流等优势领域,积极开拓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携手香港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发展目标
2025年
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显著推进,协同协调发展模式更加完善,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更为紧密,对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健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加快建立。
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出台实施,公平竞争委员会设立运行,国际船舶登记和配套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多轮驱动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心引领、双港驱动、组团联动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型,开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和重大设施布局更加优质均衡,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滨海新城更具规模。
2030年
与港澳规则深度衔接、机制高度对接,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入推进,港澳居民学习、就业、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充分构建,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更为健全,专业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基本形成,营商环境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合作竞争优势进一步彰显。
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创新协同能力不断提升,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集聚发展。
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等一批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能级持续放大,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基本建成,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安排更加均衡,紧密对接香港、高效服务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35年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货物、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流动、高效配置,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建成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多轮驱动成效显著,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滨海新城全面建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形成一批可广泛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2
陆海统筹构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前海城市新中心。包含桂湾、前湾及妈湾片区、宝中片区、大铲湾片区等。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打造湾区“国际会客厅”。
“一带”即绿色活力海岸带。依托深圳西部海岸带,联动环深圳湾、环交椅湾,实施“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山海连城计划,打通海陆生态空间联系,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公共空间,提升海岸带城市功能品质,打造蓝绿交织的活力海岸带。
“双港”即深圳国际航空枢纽港、国际航运枢纽港。统筹发挥深圳机场海空铁联运优势,构建面向亚太地区、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高品质国际航空枢纽港。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区,联动香港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强化港城融合,共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五区”即依托自南向北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桂湾前湾及妈湾片区、宝中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等五个片区,布局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会展海洋、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组团。
打造要素集聚、产城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包含深港海洋科技组团、蛇口及大小南山生态创意组团,重点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会展业和商贸物流(航运物流)、数字与时尚、文体旅游业。
桂湾、前湾及妈湾片区:包含深港国际金融及法务组团、深港科技服务组团、深港自贸服务组团,重点发展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新型国际贸易、会展业和商贸物流。
宝中及大铲湾片区:包含西乡综合配套组团、宝中商务服务组团、大铲湾深港数字经济组团,重点发展专业服务业、金融业、数字与时尚、文体旅游业、会展商贸。
机场及周边片区:包括深港现代物流组团、机场商务服务组团、深中通道门户组团,重点发展会展业和商贸物流(航空物流)、新型国际贸易、专业服务业(航旅服务)、数字与时尚(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包含深港现代海洋组团、深港国际会展组团、宝安航运物流组团、深港田园文旅组团、深港先进制造组团,重点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会展业和商贸物流(国际会展和航运物流)、文体旅游业、先进制造业(激光和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网络与通信)。
塑造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生态格局
强化环湾生态共治、加强生态廊道网络建设、营造湾区都会魅力形象。
3
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深化深港金融融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深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前海金融监管机制。
提升会展业和商贸物流发展能级:有力支撑深圳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打造国际高端专业消费市场、发展现代时尚产业、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能级。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
提高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建筑及相关工程领域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
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有序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平台。
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发展、深化国际船舶登记和配套制度改革。
4
先行示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建立开放型市场准入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全生命周期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推动跨境法律规则衔接、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基地:实施更开放的引才机制、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强化人才全流程服务。
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一带一路”交流平台。
5
对标一流创建宜居韧性智慧枢纽新城
建设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区:营造开放包容的居住环境、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更为安全的韧性城区:提升城市建筑安全水平、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应急能力。
建设运转高效的智慧城区: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服务体系、培育多场景智慧城市应用生态。
建设互联互通的枢纽城区:完善内部综合交通体系、畅通深港跨境交通体系、建设更加畅达连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交通网络、打造更加开放的海空全球通达系统。
6
面向国际建设高品质生活圈
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教育: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化教育能级。
提供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提升医疗服务和创新水平、加强深港医疗服务跨境衔接。
促进文体旅游繁荣发展: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丰富高品质文体服务供给、促进滨海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港澳居民新家园: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大力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7
创新机制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
完善区域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行政区和经济区职责分工、加大事权下放力度、深化合作区管理机构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探索香港参与前海发展新模式:健全深港各层级合作机制、拓宽港澳和外籍人士参与前海治理渠道。
8
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政策支持
●防范化解风险
●科学推进实施
本版制图:首席编辑 冯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