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动能

 日期:2023-12-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 盘和林

  提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则需要政策多方发力,2024年培育新动能将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一方面,企业通过新技术缔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繁荣;另一方面,技术型企业通过创新赋能传统企业,助力传统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提质增效,站稳脚跟。在政策引导下,中国经济将从规模化转向高质化,2024年中国经济也将再次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的新提法、新概念

  从表述上看,此次关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表述,大方向上和过去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创新的主力攻坚任务将由企业承担。政策也将更多地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到创新中来,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会议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这意味着将通过激励科研人员,加大基础科研投资投入的方式,集中力量技术攻关。

  会议强调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等新概念,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里面,最引发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提高中国整体生产力水平。“新”,是新技术、新产业;“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是通过新技术和新产业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需要提升的主要目标。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引导下,未来各地工作重点将放在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未来的落地方向。

  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有哪些

  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可以看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催生经济新动能的关键,而哪些技术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呢?会议中有三个方向性举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这的确是当前最有潜力的三个方向。

  其实我国一直在政策层面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不过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步骤可能调整为“先发展,后规范”。从当前看,人工智能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所在,算法、算力、数据、AI大模型应用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能。人工智能既可形成新的产业,也能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最优解,实现赋能。

  低空经济涵盖多个技术内涵。如果是低空飞行器,比如无人机,未来可以在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无人机救援等方面形成广泛应用,结合未来6G网络,将形成丰富的低空应用生态。如果将低空经济的概念延伸到太空低轨道,那么卫星互联网将是低空经济中另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卫星基站来解决偏远地区的通信问题。而要降低卫星基站的成本,则又需要实现火箭回收这一前沿技术。所以,无人机技术、火箭回收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就是低空经济相关的颠覆性技术。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基因编辑、基因数据库、基因靶点药物等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数字技术正在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比如基因对应蛋白质特性预测,AI就能够比人类科学家更高效,比如大数据技术和基因库结合,在寻找癌症靶点方面效率更高,比如机器人技术、内窥镜技术在手术领域的应用,就大幅度提高了内窥镜手术的技术水平。

  综上,会议强调的几个技术方向,都是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上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方向,明年我国将汇聚各方力量,针对这些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领域进行集中攻关,那么,要如何攻克这些关键技术难题呢?

  政策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会议指明发展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的方向,那么如何来实现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我认为明年政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其一,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激励反馈机制,让科研人员得实惠,激励基层、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其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是回报科研创新最好的手段,创新者能够把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变现,从而获得利润用于滚动研发,实现研发资金的正循环。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实现产权保护需要从法治层面着手,要着重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尤其是要简化维权体系,打击专利侵权。

  其三,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发展风险投资,可通过创投母基金的方式来支持科创企业发展,这样既能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也能促进资本、资源向创新企业流动。

  综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则需要政策多方发力,2024年培育新动能将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一方面,企业通过新技术缔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繁荣;另一方面,技术型企业通过创新赋能传统企业,助力传统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提质增效,站稳脚跟。在政策引导下,中国经济将从规模化转向高质化,2024年中国经济也将再次驶入发展快车道。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