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增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韧性
日期:2023-12-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李景睿 黄明杰 侯卓君
提要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深圳促进内部产业发展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政策和技术的驱动下,深圳的制造业将扬长补短,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1月28日,深圳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圳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全面吹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号角。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发展新型工业的良好基础。2022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405.88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9%。目前,深圳拥有全部的31个制造业大类,基本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着带动能力较强的链主企业。深圳置身于全球分工体系中,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重构了全球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创新功能、增值能力和带动能力,制造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深圳的制造业迎来向更高附加值产业链位置攀升的机遇,也面临来自供应链安全的外部挑战。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深圳促进内部产业发展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政策和技术的驱动下,深圳的制造业将扬长补短,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夯实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基础。新时期深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增强政策效能。2023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推动开源鸿蒙欧拉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引领深圳优势产业加速发展,为深圳推进新型工业化保驾护航。为了进一步强化政策的拉动作用,一是新型工业化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是政策要有延续性,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三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推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引导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保持政策稳定性十分关键。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保持一致性和可预测性,以便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政策稳定性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鼓励长期投资、科研和创新,并保持企业和创新者的信心。
加强数实融合,激发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能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随着全球“数据价值链”的形成,迫切需要以数实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深圳而言,一是要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数字新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推动企业实施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推动制造企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带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健全数据资产登记规则和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制度,成立数据经纪机构,推出数据配套服务,为制造业实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二是引进和培育高端数字人才。对标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引进和培养数字化基础研发人才、数字化交叉融合型人才和数字化治理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加速企业数字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处于行业领军地位并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大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提供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成熟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四是构建地方政府间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系统,打破政府间数字孤岛,发挥区域协同发展合力。
重塑产业优势,增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韧性
构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价值链本土化、区域化趋势之下,产业韧性的提升能够抵抗外部冲击带来的供应链“断链”风险,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对于深圳而言,一是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优先攻关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关键产业安全和基本民生保障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可追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产业集聚集群化平台化等措施,形成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二是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多重举措引导创新资源破解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形成韧性足、功能优、渗透力强的创新链和价值链。三是调整优化产业链内部格局。把产值重心从价值链中低端往高端方向跃迁,逐渐减少低附加值产业构成,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优势。四是构建产业之间价值共创网络。以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提升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产业组织关系的紧密度,形成多维、泛连、交错的网络结构,从而增强产业的高端连接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分散意外冲击带来的外生风险。
促进创新驱动,突破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会产生较强的正外部性、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产业链前端基础性研究、价值链高端前沿性研究等的突破可以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对于非竞争性领域,产业共性技术的攻关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政府应当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构建支撑产学研有效运转的政策环境与制度生态。对于深圳而言,一是推进区域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通过政产学研用促进协同创新,促进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专项、研究基金、创业孵化、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精尖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优化科研力量和资源配置。四是优化创新环境。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促进生产要素和科研物资自由流动;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搭建资金、技术、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
(李景睿: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实验室教授;黄明杰: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侯卓君: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重塑与收入分配的演变研究”(22BJL07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