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深圳专场”首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

 日期:2023-12-06   来源:深圳特区报

  COP28“中国角”深圳专场在阿联酋迪拜世博城举行,深圳向世界展示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图为深圳专场现场。(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深圳湾红树林。 潘紫瑜 摄

  核心提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市生态环境局代表深圳市参加“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12月5日,大会“中国角”边会深圳专场活动举行,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首次举办地方专场活动。

  深圳专场活动的主题是“低碳发展 深圳先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此次深圳专场活动发布《深圳市新兴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和“碳LIVE平台国际版”等多项重要成果。同时,还通过低碳案例展示、主题演讲、高端对话等方式,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圳实践经验。

  深圳发布首个 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呈现五大亮点

  近年来,深圳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抢抓机遇、先行示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此次深圳专场活动发布的《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深圳首个应对气候白皮书,《白皮书》通过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以及创新示范彰显深圳特色等5大板块23个小节,系统梳理“十三五”以来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与行动,重点回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亮点与成效。

  亮点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度逐步完备

  深圳积极出台指导性文件,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坚持立法先行,将立法优势转化为低碳发展优势,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以综合性法规为统领、专项法规为主干、政府规章为延伸的制度体系。健全绿色低碳标准计量体系,建立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建成6个温室气体高精度自动监测站点和2个红树林海洋碳汇碳通量监测站点。建立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编制全市首个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亮点二:协同推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深圳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率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制度,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水平全国领先,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100%纯电动化。截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76万辆,港口岸电覆盖率达到87%,建成国内单体运输机场规模最大的充电桩群,绿色建筑面积超1.6亿平方米,建成各类公园1260个,森林覆盖率达39.2%,形成了森林进城、绿意满城的绿色格局。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以及水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441平方公里达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入选国家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率82.36%。

  亮点三: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减排效能

  经过十年探索实践,深圳基本建成制度健全、主体多元、交易规范、创新发展的地方试点碳市场。2022年,深圳首次试行初始配额有偿分配制度,碳配额交易额较上年增长1.9倍,配额流转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碳交易试点第一。加大碳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商业银行重点对入库项目进行支持。创新碳普惠机制,发布更新公共出行等四个重点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碳普惠相关应用程序累计用户量超600万,落地省内首例购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案例。

  亮点四:先行先试,创新示范

  深圳积极探索近零碳发展新路径,启动两批共56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成功打造多个具有领先示范意义的近零碳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碳排放量可降低约43%。推进前海合作区、龙岗区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碳中和实现路径。探索减污降碳协同路径,鼓励区域开展减污降碳工作,大鹏新区发布了全市首个区县级降碳减污协同指数,龙岗区探索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机制,龙华区多维度推动制药产业链减污降碳进程,宝安区在重点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

  亮点五:激发公众活力,共促绿色发展

  企业勇当绿色发展领跑者,腾讯发布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比亚迪获颁国内首张SGS承诺碳中和符合声明证书,达实智能大厦成为全市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建筑,华润电力建成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多线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测试平台。开展绿色创建,鼓励绿色消费,开展节能宣传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和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积极参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国际气候峰会,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向全球分享应对气候变化深圳经验。

  绿色发展,驰而不息。接下来深圳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对标国际,先行示范,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创新低碳城市,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全国乃至国际社会贡献应对气候变化深圳智慧。

  《深圳市新兴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出炉

  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 低碳发展路径基本形成

  深圳专场活动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发布《深圳市新兴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市把握“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改革试点和深圳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提升新兴技术、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同时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统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研究报告》将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聚焦智能终端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中心产业三个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产业政策支撑情况,产业发展现状,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及减碳措施带来的减排量,进一步提出产业“双碳”发展愿景并制定产业减碳技术路线。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

  《研究报告》显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碳排放占地区总排放量超过全国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工业第一支柱产业,占深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六成,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且增速超全行业,引领深圳市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预计约7%,超过广东省全行业目标5%,及深圳市全行业目标6%,到2025年,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约7400亿元,到203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预期将较2021年翻一倍,达到11000亿元。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

  《研究报告》显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产业低碳发展路径基本形成。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自2015年以来,以年均63.4%的平均增速增长,2022年较2021年增长173.9%,达到年产量84.9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2%。深圳自“十一五”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工作,到2020年,深圳市已实现网约车、环卫车全面电动化,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最快最高的城市。

  汽车部件和动力电池制造是车辆周期主要碳排放来源。2020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123.7gCO2/km,较全国水平略有竞争力,但从全球先进国家角度仍有进步空间。

  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需要通过电力清洁化、车身减重、供应链减碳等措施对产业各环节进行降碳,特别是上游供应链中钢铁、镁铝合金等材料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最终需要一定程度的负碳技术来达到最终的碳中和。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减碳实施路线图来看,近期针对设计及供应链和运营阶段,提升可持续材料使用,加强供应商管理,工厂管理节能,中期进行全价值链碳管理,加强优化设计,生产工艺升级,远期进一步提升电池能效,完善电池回收体系与生产工艺升级。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碳减排措施来看,可以优先关注选择照明设备节能、分布式光伏、用量优化管理、工厂布局优化、智能碳管理等净收益减碳措施。

  深圳市新型数据中心专注存量改造和算力输出

  《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5%,高于全国22.7%,规模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根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于2022年4月不完全统计数据,深圳市数据中心在南山区、龙岗区、福田区、龙华区数据中心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32%、18%、14%、12%,除盐田区、大鹏新区外在其他各区均有零星分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全市政务云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推进,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深圳算力能力。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安科技数据中心等重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启用,引领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从数据中心产业减碳实施路线图来看,近期聚焦空调设备改进等,以较低成本实现减碳收益最大化,中期推广数字化能碳管理,并在各环节开展减碳行动,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远期聚焦IT设备升级,源头大幅减碳,实现碳中和。

  从数据中心产业相关企业碳减排措施来看,可以优先关注选择升级高效冷却液、仿真优化设计、优化气流组织设计、升级供配电节能设备、算力智能调度等净收益减碳措施。

  完善相关碳排放测算等方面的体系

  《研究报告》基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帮助深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对于全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注重完善相关碳排放测算、数据库建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体系,以促进新兴产业实现低碳发展。

  深圳的新兴产业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因而其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和碳政策的影响更加显著,需要积极应对并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

  新兴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个行业的碳排放结构进行鉴别,并基于其特点确定减排优先领域,制定相应的减排路线图。

  基于全产业链全周期的视角,利用管理和技术减碳解决方案,特别是数字化底座,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出发,制定科学、针对性的减碳措施。

  低碳生态 科技赋能

  腾讯发布“碳LIVE平台国际版”

  深圳专场活动上,腾讯公司发布“碳LIVE平台国际版引人关注。

  据介绍,碳LIVE”旨在连接和赋能碳中和领域的个人和组织,打破低碳领域的信息壁垒,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协作工具,包括社群网络、项目清单,并为气候领域的创业者、投资者和研究机构提供可靠的技术和金融解决方案。“碳LIVE”于2022年在中国首次推出中文版,此次COP28大会期间将发布“碳LIVE”国际版,希望为绿色科技的创新者和同行者搭建一个全球社群,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低碳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合作伙伴。

  “碳LIVE”国际版将成为“全球低碳创新联盟”的官方支持平台,“全球低碳创新联盟”是一个COP28促成的联盟组织,集结了全球气候领域内的创新者和践行者,包括腾讯、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和Catalyst,共同推动气候科技生态的发展。目前已有包括领英、麦肯锡在内的近30家在科技或气候领域领先的国际企业、协会加入联盟。

  (本版撰文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