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社科简讯

看过去一年深圳文化建设成绩!《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3)》发布

 日期:2023-11-14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作为深圳蓝皮书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最新一期的深圳文化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3)》出版面世。本年度文化蓝皮书以“数字文化的产业化探索”“文化精神的塑造与传播”“文化机制建设”“公共文化与城市文化空间”为线索,扫描了一年以来深圳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包括文化产业的前沿探索、城市文明精神探索、公共文化空间的优化和服务提升,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一年的发展。

  据了解,本年度文化蓝皮书的各篇文章作者均由相应领域的学者所撰,较为全面地展现深圳一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其中,以“数字文化”为重点,共刊发6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研究文章,尤其突出如何通过“数字文化”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较为系统地体现深圳目前在数字文化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并提出决策参考。

  

  众所周知,深圳拥有腾讯、华强方特、环球数码、创梦天地、中青宝等一批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能有效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并在数字游戏、数字音乐、直播电竞等新业态的模式创新和融合发展中成为引领者、牵头者,对深圳未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很强的带动引领作用。本年度文化蓝皮书中的有关论文,建议深圳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展开对这些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情况及未来业务布局的调研摸底,重点对云游戏、电竞直播、数字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四链”建设的突出优势,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协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和模式。

  在数字经济引领经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深圳的数字文化“走出去”实现了跨越式推进。一方面,深圳和香港、澳门、广州共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临近香港的地缘优势为深圳的数字文化产业出口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深圳的数字文化企业出海占据着中国数字文化“走出去”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其国际影响力也为深圳的数字文化品牌建设打下基础。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数字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紧密,AI技术支持自动生成字幕,ChatGPT能够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聊天甚至写文章,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字文化的传播效率。

  本年度文化蓝皮书中的文章指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话语有时也难以被及时转化,因此,深圳文化的国际传播,特别是数字文化的国际传播,更容易造成“传义不传意”的窘境,因此,本地化翻译应该受到重视,文化符号的本土化转译、数字产品本体的格式化转换、面向国际传播客体的本土化运营和服务都是翻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数字文化出海的过程中,应顺应出海国的文化语境,对语言形式和文化的内涵表达展开本地化重构,让对方正确而舒适地理解深圳的数字文化;另外,还需重视数字文化的媒介特性,提升数字文化的视听体验力。数字形态已经深刻地浸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进入了多任务处理的“媒体啮合”状态,即多种媒介同时存在、共时消费,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过度分散的注意力塑造出了一个新的数字媒介语境,融合多种媒介形态、调动多种感官的全新媒介话语是数字文化的属性。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承上启下的一个年度, 深圳在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经完成“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土地整备与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或招标,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书城湾区城等项目开工建设,深圳音乐学院揭牌,滨海演艺中心启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1标段工程投入使用,美术馆新馆、科技馆新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西方美术馆、国际钢琴艺术博物馆筹建顺利,深圳市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文化馆新馆、第二图书馆等其它市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中国国家田径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建成启用、深圳龙岗国家冰球项目训练基地正式挂牌,全市建成国家队训练基地4家。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首批10个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全部通过验收授牌,打造留住美好乡愁、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记忆的新型历史文化空间,与区域文体中心一道形成交相辉映、错落有致的都市文化群落。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广大城市文化研究者和决策者、深圳研究专家和文化读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审读:谭录岗

  读创编辑陈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