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建议深圳加强高质量立法供给 健全法治城市制度体系
日期:2023-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贾珊珊)10月11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深圳蓝皮书:深圳法治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创,梳理了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法治先行示范城市背景下,在立法、法治政府、司法、涉外法治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法治发展中的特点亮点,并对深圳法治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蓝皮书指出,2022年,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要求为总抓手,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围绕“七个率先”重点任务,创新立法先行先试。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与法治化融合;司法服务保障作用发挥充分,法律服务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充分发挥作用,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前端机制,以法治建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在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外资外贸服务和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效显著。
蓝皮书指出,深圳应从四方面着手,加强高质量立法供给,不断健全法治城市制度体系。一是科学编制立法计划,用好有限立法资源。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用好有限的立法资源,这要求科学编制立法计划,按轻重缓急和客观条件配置立法资源。二是完善“开门立法”工作机制,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推进“互联网+开门立法”工作,强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立法工作全链条中的运用,从而实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立项、起草、审议、论证、评估、监督和宣传等立法工作中。三是立足先行示范战略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供给。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发挥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尤其要加强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等重要领域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的立法探索与创新,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立法成果,为国家和其他地区立法积累经验。
蓝皮书认为,深圳应从三方面着手加快涉外涉港澳法治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是推动涉外涉港澳法治协作和交流。前海应在搭建国际法治交流合作平台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政府推动、机构搭台、从业者参与等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搭建务实多元的合作交流平台,以便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涉外涉港澳法治交流合作。二是深入推进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两中心一高地”建设。不断拓展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领域,健全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相适应的管辖制度。继续完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内适用香港法律和选用香港作为仲裁地解决民商事案件的机制。通过合作方式引入一批境外知名争议解决机构进驻前海合作区开拓仲裁业务,解决在涉外商事、海事、民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争议案件。探索建立深港澳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资质认证机制。加快推进中国内地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落地。三是不断提升涉外涉港澳法治人才能力。涉外涉港澳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涉港澳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打造大湾区涉外法治建设高地,需要培养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涉港澳法律的法治人才。
蓝皮书建议,2023年,深圳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深圳“双区”建设、“双改”示范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