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有益探索

 日期:2023-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省域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设在省域层面的有效展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域现代化不仅具有区域性,而且可以折射全国性意义,即一些省域现象在全国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省域现代化,可以更具象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质和国情适应性,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省域层面的样本示范和经验借鉴。近年来,从省域视角观察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研成果相继完成,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王树华、孟静、查婷俊三位学者于2022年11月出版的新著《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京沪苏浙鲁粤六省市的分析》,聚焦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以省域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内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六省市的现代化历程和实践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各省市的现代化实践提供经验启示。该书既具有研究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又结合案例分析,凸显了一定的实践引领性。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以深入的理论探讨,建构了具系统性的省域现代化理论研究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现代化是“正在发生”和“不断创新”的现象,是众多因素在一定领域(区域)中相互作用的人类实践过程。现代化理论研究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框架必须包容多元性的复杂过程。《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沿着两条脉络建构起省域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是厘清省域现代化研究的空间尺度。立足现代化的空间实践特征,沿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区域现代化、省域现代化的研究逻辑不断细化推进,将研究范围落足于省域这一“空间范围相对稳定、具有一定自主决策能力、内部联系紧密、发挥着关键链接作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明确了省域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功能定位。二是界定省域现代化研究的内容尺度,将省域现代化的研究内容细化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六个层面,突出了现代化过程的“多领域、多目标、多向度”特征。经纬交织地系统构建起清晰、凝练的理论体系构架。

  第二,以较扎实的实证分析,剖析了具代表性的六省市现代化进程,获得很有价值的经验研究成果。现代化产生于实践,也落脚于实践。该书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六省市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各省域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与特征,描述了相关省域的发展历程与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区域实践中的认识和创新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至第八章分析了现代化发展的区位特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基础等,提炼出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完善、资源环境优势、社会保障完善、医疗体系健全等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因素,人力资源充足、产业协同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健全、均衡协调发展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战略地位突出、高端制造业发达、总部经济发达、农业农村现代化、外贸经济发达、金融业全球领先等促进各省市现代化的个性因素。与此相结合,作者还通过对浩繁的史料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据分析,总结提炼出六省市现代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特征,既呈现了现代化过程的连续性,又凸显了政策战略、要素结构升级等重大作为的突破性促进作用。据此,该书归纳了现代化的各种实践路径,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而且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实践路径各具特色”的理论判断。

  第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诸多有益启示,为更多地方的省域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举措。通过对六个省市的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省域现代化实践为借鉴,总结提炼出诸多可推广经验,主要包括:以立足国家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遵循市场机制规范、促进协调发展、发挥现代化指标的引领作用等全面推进省域现代化;以夯实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总部经济集聚等推动经济现代化,以教育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等推动文化现代化,以基层治理改革、市场监管改革等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以绿色转型等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共同富裕、民生建设等实现人的现代化,等等。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省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省域现代化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内涵很丰富,理论有深度,实践有丰度。可以说,既呈现了省域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系统性,又具有政策可操作性。从学术贡献上说,该书融汇吸收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进程的新现象新成就,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和叙事思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